文章解析

yōng
fēng
·
·
bǎi
zhōu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fàn
bǎi
zhōu
zài
zhōng
dàn
liǎng
máo
shí
wéi
zhī
shǐ
tiān
zhǐ
liàng
rén
zhǐ
fàn
bǎi
zhōu
zài
dàn
liǎng
máo
shí
wéi
zhī
shǐ
tiān
zhǐ
liàng
rén
zhǐ

译文

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中央。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对象。至死不会变心肠。我的天啊我的娘,不相信人家的心哪。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岸旁。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倾慕的对象。至死不会变主张。我的天啊我的娘,不相信人家的心哪。

逐句剖析

"泛彼柏舟":柏木小船在漂荡,

# 泛:浮行。这里形容船在河中不停漂浮的样子。

"在彼中河":漂泊荡漾河中央。

# 中河:河中。

"髧彼两髦":垂发齐眉少年郎,

# 两髦: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状。,髧:头发下垂状。

"实维我仪":是我心中好对象。

# 仪:配偶。,维:乃,是。

"之死矢靡它":至死不会变心肠。

# 矢靡它:没有其他。矢,通“誓”,发誓。靡它,无他心。,之死:到死。之,到。

"母也天只":我的天啊我的娘,

# 只:语助词。,天:或说指代父亲。

"不谅人只":不相信人家的心哪。

# 谅:相信。

"泛彼柏舟":柏木小船在漂荡,

"在彼河侧":漂泊荡漾河岸旁。

"髧彼两髦":垂发齐眉少年郎,

"实维我特":是我倾慕的对象。

# 特:配偶。

"之死矢靡慝":至死不会变主张。

# 慝:通“忒”,变更,差错,变动。也指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母也天只":我的天啊我的娘,

"不谅人只":不相信人家的心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鄘风·柏舟》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二章,每章七句。诗以流动漂浮的柏舟起兴,隐含着命运的飘忽不定。第一章写女子心有所属却不被父母认可的遭遇,心中满是痛苦与无奈;第二章紧承第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全诗感情充沛,凄婉动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婚恋的现实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旧说多将其与《邶风·柏舟》相混淆,认为是共姜自誓之作。其中,《毛诗序》称,卫世子共伯早逝,其妻守节,父母欲让其改嫁,她誓不答应,遂作此诗;《三家诗》则认为,共伯被弑,共姜为表不嫁之志而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也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以女子口吻,通过描述她对爱情的坚定态度和不被父母认可的遭遇,展现了古代女子在爱情与亲情冲突中的无奈,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2. 分段赏析

第一章赏析:“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此章以流动漂浮的柏舟起兴,隐含着命运的飘忽不定。柏舟在河中不停漂浮,恰似女主人公飘摇不定的心境,她早已心有所属,那个垂发齐眉的少年郎是她心中好对象,她非他不嫁,至死不渝。“之死矢靡它”一句,以“矢”通“誓”,发誓到死没有其他心思,表明了她对爱情的坚贞。然而,她的母亲却千般阻挠,这让女主人公心中不满,发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怨叹,体现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第二章赏析:“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第二章紧承第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泛彼柏舟,在彼河侧”与第一章的“泛彼柏舟,在彼中河”相呼应,依旧以柏舟的漂泊来象征女主人公的无奈处境。“髧彼两髦,实维我特”再次强调了她心中意中人的形象,表明他依然是自己倾慕的对象。“之死矢靡慝”同样表达了至死不变的主张,与上一章的“之死矢靡它”相呼应,强化了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而“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则再次抒发了她对母亲不理解自己的怨叹之情。整章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沉,进一步凸显了女主人公为了爱情与母亲对抗的反抗意识,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反映出先秦汉族民间复杂的婚恋现实。当时,原始婚俗的影响犹存,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仍享有爱情自由;然而《齐风·南山》中所写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等礼教规范也逐渐渗透到婚俗与社会舆论中,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加以干预。诗中的女子自行选择心仪对象,却遭到母亲的反对与制约。在这种压迫之下,青年男女为争取婚恋自由产生了反抗意识,这一内容为今天研究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独特且有价值的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谷风》

下一篇:先秦·佚名《汝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