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彼柏舟":柏木小船在漂荡,
# 泛:浮行。这里形容船在河中不停漂浮的样子。
"在彼中河":漂泊荡漾河中央。
# 中河:河中。
"髧彼两髦":垂发齐眉少年郎,
# 两髦: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状。,髧:头发下垂状。
"实维我仪":是我心中好对象。
# 仪:配偶。,维:乃,是。
"之死矢靡它":至死不会变心肠。
# 矢靡它:没有其他。矢,通“誓”,发誓。靡它,无他心。,之死:到死。之,到。
"母也天只":我的天啊我的娘,
# 只:语助词。,天:或说指代父亲。
"不谅人只":不相信人家的心哪。
# 谅:相信。
"泛彼柏舟":柏木小船在漂荡,
"在彼河侧":漂泊荡漾河岸旁。
"髧彼两髦":垂发齐眉少年郎,
"实维我特":是我倾慕的对象。
# 特:配偶。
"之死矢靡慝":至死不会变主张。
# 慝:通“忒”,变更,差错,变动。也指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母也天只":我的天啊我的娘,
"不谅人只":不相信人家的心哪。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也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以女子口吻,通过描述她对爱情的坚定态度和不被父母认可的遭遇,展现了古代女子在爱情与亲情冲突中的无奈,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2. 分段赏析
第一章赏析:“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此章以流动漂浮的柏舟起兴,隐含着命运的飘忽不定。柏舟在河中不停漂浮,恰似女主人公飘摇不定的心境,她早已心有所属,那个垂发齐眉的少年郎是她心中好对象,她非他不嫁,至死不渝。“之死矢靡它”一句,以“矢”通“誓”,发誓到死没有其他心思,表明了她对爱情的坚贞。然而,她的母亲却千般阻挠,这让女主人公心中不满,发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怨叹,体现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第二章赏析:“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第二章紧承第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泛彼柏舟,在彼河侧”与第一章的“泛彼柏舟,在彼中河”相呼应,依旧以柏舟的漂泊来象征女主人公的无奈处境。“髧彼两髦,实维我特”再次强调了她心中意中人的形象,表明他依然是自己倾慕的对象。“之死矢靡慝”同样表达了至死不变的主张,与上一章的“之死矢靡它”相呼应,强化了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而“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则再次抒发了她对母亲不理解自己的怨叹之情。整章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沉,进一步凸显了女主人公为了爱情与母亲对抗的反抗意识,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反映出先秦汉族民间复杂的婚恋现实。当时,原始婚俗的影响犹存,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仍享有爱情自由;然而《齐风·南山》中所写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等礼教规范也逐渐渗透到婚俗与社会舆论中,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加以干预。诗中的女子自行选择心仪对象,却遭到母亲的反对与制约。在这种压迫之下,青年男女为争取婚恋自由产生了反抗意识,这一内容为今天研究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独特且有价值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