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归楚公子谷臣":晋国把楚国公子榖臣,
#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归:送还。
"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
# 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
"以求知罃":以此要求换回知罃。
# 求:索取。,以:用来。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这时荀首已担任中军副帅,
#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佐,担任。,于是:在这个时候。
"故楚人许之":所以楚人答应了晋国的请求。
"王送知罃":楚王送别知罃时,
"曰":说:“
"子其怨我乎":你会怨恨我吗?”
"对曰":知罃回答:“
"二国治戎":两国交战,
# 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臣不才":臣无才,
"不胜其任":不能胜任职务,
"以为俘馘":成了战俘。
# 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执事不以衅鼓":您没有杀我祭鼓,
# 衅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使归即戮":而是让我回国受刑,
# 即戮:接受杀戮。
"君之惠也":这是您的恩惠。
"臣实不才":臣确实无能,
"又谁敢怨":又敢怨恨谁呢?”
"王曰":楚王问:“
"然则德我乎":那么你会感激我吗?”
"对曰":知罃答:“
"二国图其社稷":两国为国家考虑,
"而求纾其民":想让百姓纾解苦难,
"各惩其忿":各自克制怨愤,
# 忿:怨恨。,惩:戒,克制。
"以相宥也":而互相宽恕,
# 宥:宽恕,原谅。
"两释累囚":双方释放囚犯,
# 累囚:被捆绑起来的俘虏。纍、囚,捆绑。
"以成其好":以促成友好。
# 好:友好。,成:成全。
"二国有好":两国结好,
"臣不与及":臣并未参与,
# 与及:有关。与,参与。及,赶上。
"其谁敢德":又敢感激谁呢?”
#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王曰":楚王问:“
"子归何以报我":你回国后用什么报答我?”
# 何以:用什么。
"对曰":知罃答:“
"臣不任受怨":臣既不敢承受怨恨,
# 任:担当,担任。
"君亦不任受德":您也不应承受感激。
"无怨无德":无怨恨也无感激,
"不知所报":不知该报答什么。”
# 不知所报:不知道报答什么。
"王曰":楚王坚持说:“
"虽然":尽管如此,
"必告不谷":一定要告诉我。”
# 不谷:不善,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必:一定。
"对曰":知罃答:“
"以君之灵":托您的福,
# 灵:福祉。,以:依靠。
"累臣得归骨于晋":臣这囚徒能归骨晋国,
# 累臣:谦称,此处为知罃自称。
"寡君之以为戮":若我国君把我处死,
# 寡君:谦称,“我的国君”。
"死且不朽":我死而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若承蒙您恩惠赦免我,
"以赐君之外臣首":把我赐给外臣荀首;
# 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首其请于寡君":荀首会向我国君请求,
# 请:请求。,其:将。
"而以戮于宗":在宗庙将我处死,
# 宗:宗庙,宗法。古代宗族权利很大,可以依宗法杀人。
"亦死且不朽":我同样死而不朽。
"若不获命":若得不到处死的命令,
# 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而使嗣宗职":让我继承宗族职事,
# 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嗣:继承。
"次及于事":依次参与政事,
# 事:指军事。
"而帅偏师以脩封疆":率领偏师捍卫边疆,
# 封疆:疆界。,脩:治理。,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帅:通“率”,率领。
"虽遇执事":即便遇到您的部下,
"其弗敢违":也不敢回避。
# 弗敢违:不敢违抗命令。这里是委婉说法,暗指“我将跟你交战”。违,躲避,违抗。,其:将。下句“其”同。
"其竭力致死":我将竭力死战,
# 致死:献出生命。,竭:耗尽。
"无有二心":毫无二心,
"以尽臣礼":尽到臣的职责。
# 臣礼:人臣所应尽的义务。
"所以报也":这就是我能报答您的方式!”
"王曰":楚王感叹:“
"晋未可与争":晋国不可与它相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于是隆重地为知罃举行礼仪,送他回国。
# 为:在这里有“行”的意思。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载了晋楚两国交换俘虏的散文,展现了知罃作为晋国战俘面对楚共王的步步逼问,不卑不亢、誓死效忠晋国的士大夫精神。通过知罃的巧妙对答,凸显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政治博弈。
2. 分段赏析
首段交代背景:“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说明晋国为换回知罃,归还了此前俘虏的楚国王子和将领尸体;“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补充原因——荀首(知罃之父)已升任晋国中军统帅,楚国因此同意交换。简洁的叙述为后续对话铺垫了事件前提。楚王首先试探:“子其怨我乎?”知罃回答不怨恨。他先承认自己“不才”“不胜其任”导致被俘,又强调楚国未将他“衅鼓”(用血涂鼓祭祀),而是让他回国受刑,这是“君之惠”。短短数语,既自责战败之责,又客观肯定楚国宽宏,态度谦逊而不卑不亢。楚王追问“然则德我乎?”(是否感激我?),知罃进一步说明:两国交战是为国家存亡、百姓安宁,各自克制愤怒才交换俘虏、缔结友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一句,将两国和解归于大局,否认个人受恩,体现他不居功、重公义的品格。楚王再问“子归何以报我?”(回国如何报答我?),知罃直言“无怨无德,不知所报”——既不怨恨楚国,也不认为受恩,自然无需刻意回报。此回答坦诚直白,打破外交辞令的虚饰,展现君子之风。楚王坚持追问,知罃郑重作答,分三种情况表明心志:若回国被晋君处死,“死且不朽”;若被父亲荀首赦免并在宗族内受罚,“亦死且不朽”;若继承父职、率军守边,即便遇到楚王,也会“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这三层递进,从个人生死到家族责任,再到国家使命,层层深化“忠君守职”的立场,既表明对晋国的忠诚,也隐含对楚国的尊重(不主动挑衅),展现春秋士大夫“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最后楚王感叹“晋未可与争”,并厚礼送知罃归晋。这一结局侧面印证知罃的回答让楚王意识到晋国的凝聚力和不可轻侮,凸显知罃的个人魅力与晋国的实力。
# 楚王句句逼人,知䓨句句撇开,末一段所对非所问,尤匪夷所思。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