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ǎng
广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guǎng
广
sòng
xiāng
gōng
guī
wèi
ér
zhǐ
zuò
shì
shī
shuí
wèi
guǎng
广
wěi
háng
zhī
shuí
wèi
sòng
yuǎn
wàng
zhī
shuí
wèi
guǎng
广
zēng
róng
dāo
shuí
wèi
sòng
yuǎn
zēng
chóng
zhāo

译文

《河广》这首诗,宋襄公的母亲回到卫国居住,对宋国的儿子思念不已,无法停止,因此创作了这首诗。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逐句剖析

"《河广》":《河广》这首诗,

"宋襄公母归于卫":宋襄公的母亲回到卫国居住,

"思而不止":对宋国的儿子思念不已,无法停止,

"故作是诗也":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谁谓河广":谁说黄河宽又广?

# 河:黄河。

"一苇杭之":一片苇筏就能航。

# 杭:通“航”。,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谁谓宋远":谁说宋国很遥远?

"跂予望之":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 予:而。一说我。,跂:古通“企”,踮起脚尖。

"谁谓河广":谁说黄河广又宽?

"曾不容刀":难以容纳小木船。

# 刀:通“舠(dāo)”,小船。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曾:乃,竟。

"谁谓宋远":谁说宋国很遥远?

"曾不崇朝":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 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河广》是先秦时期收录于《诗经》中的一首思乡短章。全诗二章八句,以设问与夸张手法,极言黄河狭窄、宋国近在咫尺,展现游子急欲归乡的迫切心情。首章以“一苇杭之”“跂予望之”的夸张想象,打破空间阻隔;次章用“曾不容刀”“曾不崇朝”的复叠咏叹,强化归心似箭的执念。诗中排比迭章的节奏与直白质朴的语言,将思归不得的苦闷与奇想交织,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虽短,却以奇思妙想突破现实局限,是《诗经》中抒情短章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春秋时侨居卫国的宋人所写,表达自己急切还乡的思乡诗。这首诗的主人公,按《毛诗序》旧说,是回到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她因思念儿子,又不能违礼去相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现代研究者大多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它是客居卫国的宋人,急切想返回父母所在的家乡而作的思乡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经体诗,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游子对家乡的强烈渴盼。通过夸张想象,体现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营造出急切难耐的情感氛围,表达了客居异乡之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设问:“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以反问引发思考,否定黄河宽广、宋国遥远,突出游子急于归乡的心情。夸张:“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极言黄河狭窄,“跂予望之”“曾不崇朝”极言宋国切近,用夸张凸显思乡的迫切。排比:“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与“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两组结构相同的问答句并列,形成排比,增强语势。重章叠句:“谁谓河广?……谁谓宋远?……”的句式在两章重复出现,反复咏叹,强化思乡情感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先说“谁说黄河宽广呢?”,再答“一片苇筏就能渡过去”。明明黄河水势壮阔,诗人却觉得用简单的苇筏就能跨越,用这样的反差,把心里那股非要回到家乡的念头写得很真切,好像再大的阻碍也挡不住这份心思。​“谁谓宋远?跂予望之”:问“谁说宋国路途远呢?”,答“我踮起脚就能望见”。宋国明明隔着黄河,哪能说望见就望见?可游子就是这样想的,伸长脖子使劲望的样子,藏着对家乡实打实的想念,好像只要心里够迫切,距离就不算什么。​“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又问“谁说黄河宽广呢?”,答“它窄得连条小船都容不下”。比前一句“一苇杭之”更说得夸张,特意把黄河的宽度往小了说,其实是心里太想回去,连看河的眼光都变了,满脑子都是“回家不难”的念头。​“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再问“谁说宋国路途远呢?”,答“用不了一个早晨就能到”。“崇朝”就是从天亮到早饭那阵子,说这么短时间就能到,把归乡的急劲儿又推了一层,字里行间都是恨不得立刻踏上归途的心情。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突兀的设问与石破天惊的夸张构成核心,通过虚实相生的想象消解现实阻隔,将人类共有的思乡之情推向极致。其语言质朴如民歌,节奏明快如歌谣,却以极简文字承载极深情感,是“以少胜多”的抒情诗作。清代方玉润评其“飘忽而来,起最得势,语亦奇秀可歌”,精准概括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飘忽而来,起最得势,语亦奇秀可歌。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四‘谁谓’字,何等情绪!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郑风·扬之水》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楚归晋知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