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chí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zǎi
chí
zǎi
guī
yàn
wèi
hóu
yōu
yōu
yán
zhì
cáo
shè
xīn
yōu
jiā
néng
xuán
fǎn
shì
ěr
zāng
yuǎn
jiā
néng
xuán
shì
ěr
zāng
zhì
ā
qiū
yán
cǎi
méng
shàn
huái
怀
yǒu
háng
rén
yóu
zhī
zhòng
zhì
qiě
kuáng
xíng
péng
péng
mài
kòng
bāng
shuí
yīn
shuí
jūn
yǒu
yóu
bǎi
ěr
suǒ
suǒ
zhī

译文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逐句剖析

"载驰载驱":驾起轻车快驰骋,

# 载:语助词。

"归唁卫侯":回去吊唁悼卫侯。

# 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唁: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

"驱马悠悠":挥鞭赶马路遥远,

# 悠悠:形容道路悠远。

"言至于漕":到达漕邑时未久。

# 漕:地名。卫国邑名。毛传:“漕,卫东邑。”

"大夫跋涉":许国大夫跋涉来,

# 跋涉:登山涉水。指许国大夫相追事。,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我心则忧":阻我行程令我愁。

"既不我嘉":竟然不肯赞同我,

# 嘉:认为好,赞许。

"不能旋反":哪能返身回许地。

# 旋反:回归。反,同“返”。

"视尔不臧":比起你们心不善,

# 臧:好,善。,视:表示比较。

"我思不远":我怀宗国思难弃。

# 远:摆脱。,思:忧思。

"既不我嘉":竟然没有赞同我,

"不能旋济":无法渡河归故里?

# 济:止。一说渡水。

"视尔不臧":比起你们心不善,

"我思不閟":我恋宗国情不已。

# 閟:同“闭”,闭塞不通。

"陟彼阿丘":登高来到那山冈,

# 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陟:登。

"言采其虻":采摘贝母治忧郁。

# 虻: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虻:一作蝱。,言:语助词。

"女子善怀":女子心柔善怀恋,

# 怀:怀恋。

"亦各有行":各有道理有头绪。

# 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许人尤之":许国众人责难我,

# 尤:责怪。,许人:许国的人们。

"众稚且狂":实在狂妄又稚愚。

# 稚:一作穉。穉:同“稚”,训“骄”。,众:通“终”,既的意思。

"我行其野":我在田野缓缓行,

"芃芃其麦":垄上麦子密密遍。

# 芃芃:草茂盛貌。

"控于大邦":欲赴大国去陈诉,

# 控:往告,赴告。

"谁因谁极":谁能依靠谁来援?

# 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因:亲也,依靠。

"大夫君子":许国大夫君子们,

"无我有尤":不要对我生尤怨。

"百尔所思":你们考虑上百次,

"不如我所之":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 之:往,指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载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当时卫国遭狄人入侵,许穆夫人不顾许国君臣阻拦,毅然赶回祖国吊唁卫侯,并试图向齐国求援。这位勇敢的女性成为后世敬仰的爱国典范。诗歌描写了卫国沦陷后,许穆夫人前往漕邑悼念祖国的危难处境。全诗共四章,其中第一、三章各六句,第二、四章各八句。首章叙述事件背景;次章展现诗人内心的挣扎;第三章情绪逐渐平复,节奏放缓;末章抒发夫人归途中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卫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时卫国已被狄人占领,许穆夫人忧心忡忡,遂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也是一首爱国忧国诗。介绍了许穆夫人在卫国遭狄人入侵、国破家亡之际,不顾许国君臣阻拦,毅然驾车奔赴祖国吊唁卫侯并寻求齐国援助的史实,生动展现了她心系祖国的赤诚之情与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对许国保守势力的愤懑不满,以及渴望救国图存的坚定意志,塑造了一位果敢坚毅、爱国爱民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诗经》中罕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爱国主题。

2. 分段赏析

此诗通过激烈的政治伦理冲突,深刻展现了先秦贵族女性在宗国情怀与夫家约束间的艰难抉择,以“驰马救卫”的戏剧性场景,将《诗经》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至生命伦理的高度。全诗四章层层递进,在“疾驰—阻谏—忧思—求援”的情节推进中,完成了个体情感与家国大义的辩证统一。首章“载驰载驱”以动态叙事劈空而来。“驱马悠悠”的连绵词运用,既摹写车马疾驰之状,又暗含诗人忧思之悠长。当许穆夫人闻听“卫侯”之丧(此处特指其兄卫戴公),其“归唁”之举实为周礼“奔丧”制度的实践。而许国大夫“跋涉”阻挠的穿插叙述,骤然形成“纵马”与“拦截”的视觉对冲,使开篇即具《左传》叙事的张力美。值得注意的是,“大夫跋涉”的阻挠行为,实为春秋时期“妇人外成”礼制(《礼记·郊特牲》)对女性政治参与的压制,这一细节埋下了全诗伦理冲突的伏笔。次章“既不我嘉”转入心理独白的戏剧性呈现。通过“尔”“我”人称的七次交替,构建起针锋相对的话语场域:许国大夫以“礼法”为盾(“不能旋反”),夫人则以“宗国”为矛(“视尔不臧,我思不远”)。诗中“济”“閟”两个动词的精心择取,形成地理意象的象征系统——黄河既是现实屏障,更是礼教鸿沟;卫地宗庙(閟宫)则成为精神原乡的图腾。这种“空间政治学”的运用,使个人抉择升华为“宗族—婚姻”的伦理困境,较之《鄘风·柏舟》的婚姻自主诉求更具政治厚度。三章“陟彼阿丘”展现抒情节奏的巧妙转换。“采虻”意象的引入颇具深意:既可解为贝母草药(《毛传》),暗合“疗忧”之旨;又谐音“蒙”,隐喻对许人“稚狂”的批判。诗人通过“女子善怀,亦各有行”的宣言,完成对《尚书·牧誓》“牝鸡司晨”性别偏见的反驳。徐幹《中论》谓“诗人之思,婉而成章”,本章正是以“登高—采药”的婉转笔法,将政治诉求包裹在生活细节中,达到“怨而不怒”的抒情效果。末章“我行其野”实现情感与理性的最终调和。“芃芃其麦”的暮春景象,既是对《豳风·七月》“四月秀葽”的农事呼应,更构成“黍离之悲”的变奏书写。而“控于大邦”的政略构想,揭示出诗人超越性别局限的政治智慧——其“求援齐国”的方案,与《左传》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后齐桓公出兵助卫的历史事实形成文本互证。钱钟书《管锥编》指出此章“景语皆情语”,麦浪的起伏恰是诗人“忧心悄悄”的外化,而“谁因谁极”的诘问,终将个人悲愤转化为救亡图存的集体行动。全诗艺术成就尤见于三组对照:疾驰的“马蹄声”与阻谏的“人语声”构成声景对照;“许人稚狂”的群体形象与“我行其野”的孤独身影形成空间对照;首章“驱马”的动势与末章“麦浪”的静观达成节奏对照。这种多元艺术表现,使《载驰》不仅成为《诗经》中最具行动力的女性诗篇,更开创了中国诗歌“忧国—言志”的抒情传统,其“刚健含婀娜”的美学风格。

3. 作品点评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却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诗意空间,令人反复品味。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堪称"一唱三叹",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二章)言大夫既至,而果不以我归为善,则我亦不能旋反而济,以至于卫矣。虽视尔不臧,以我为善,然我之所思终不能自已也。”“(三章)又言以其既不适卫而思终不止也,故其在涂,或升高以舒忧想之情;或采蝱以疗郁结之疾。”“(四章)涉芃芃之麦,又自伤许国之小而力不能救,故思欲为之控告于大邦,而又未知其将何所因而何所至乎?”

宋朱熹《诗集传》

# 言尔未必是,我未必非。始显露己之意见与许人别。末章乃言其情,谓是之思无他,思所以救卫耳。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控于大邦,以报亡国之仇,此一篇本意。妙在于卒章说出,而前则吞吐摇曳,后则低回缭绕。笔底言下,真有千百折也。

清牛运震《诗志》

# 缠绵缭绕,含下无限思意。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国风·召南·鹊巢》

下一篇:先秦·宋玉《高唐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