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 有巢:比兴男子已造家室。,鹊:喜鹊。,维:发语词。
"维鸠居之":鳲鸠来住它。
# 居:侵占。,鸠:一说鸤鸠(布谷鸟),自己不筑巢,居鹊的巢。贵州民间传说斑鸠不筑巢,居其他鸟类筑的巢。
"之子于归":这人要出嫁,
# 归:嫁。
"百两御之":许多车辆来迎她。
# 御:同“迓”,迎接。一说陪侍。,两:辆。因为车都有两个轮子,所以称“两”。,百:虚数,指数量多。
"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维鸠方之":鳲鸠占有它。
# 方:并,比,此指占居。
"之子于归":这人要出嫁,
"百两将之":许多车辆来送她。
# 将:送。
"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维鸠盈之":鳲鸠住满它。
# 盈:满,使空巢有了新主人的意思。一说指陪嫁的人很多。
"之子于归":这人要出嫁,
"百两成之":许多车辆迎送她。
# 成:迎送成礼,此指结婚礼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体婚礼诗。以平实的语言描写婚礼的过程,表现了新婚喜庆的盛况。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鸠居鹊巢”起兴,将自然界鸟类筑巢现象与人类婚仪并置,以“鹊巢”喻夫家、“鸠居”喻女子出嫁,具象化婚姻关系。重章叠唱:全诗三章仅更换“御”“将”“成”等核心动词及少量助词,其余句式完全重复。这种重章叠唱的手法,既通过节奏的回环强化婚礼过程的仪式感(如车队往返的时空流动),又以“同中有变”的方式推进叙事,使三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暗合婚礼“启程—行进—完成”的时间逻辑,展现出民歌特有的韵律美与节奏感。渲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将自然现象与女子出嫁巧妙类比,渲染婚姻中夫家安稳、新娘适得其所的和谐氛围;“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通过重章叠句,仅替换“方”“盈”等字,强化迎娶、嫁妆等婚礼流程,渲染仪式的庄重感与喜庆氛围;“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以夸张数字“百两”极言婚车之多,侧面烘托婚礼的盛大隆重,而“御”“将”“成”等动词串联迎亲、送嫁、礼成的动态画面,进一步渲染出传统婚礼的秩序与圆满。
3. 分段赏析
首章“百两御之”勾勒成婚首幕:新郎亲往迎亲,百辆车队浩浩荡荡,既见新郎家境殷实,亦衬新娘身份高贵。二、三章续写婚仪后续环节:“百两将之”状写男方接亲返程的途中景象,“百两成之”则定格婚车抵家、礼成完婚的瞬间。“御”“将”“成”三字层层递进,精准概括成婚全过程;“之子于归”一句,径直点明女子出嫁的主题。三章诗各取一个典型场景,以“百两”车队的重复铺陈渲染婚事隆重,寥寥数笔便将新婚庆典的热闹氛围与贵族婚仪的庄重排场真切传递,尽显《诗经》重章叠唱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浅白的语言铺陈成婚过程,既未以桃花映衬新娘容颜,也未直接描摹新娘形貌。“之子于归”虽点明新娘主角身份,让读者能从迎亲车队中寻得她的身影,而新郎作为另一主角却完全隐于场景幕后,其是否亲自迎亲,皆留予读者想象空间。诗中往返的迎亲车队赋予画面强烈的时空纵深感,短短三章却余韵悠长。《召南·鹊巢》对后世影响深远,由诗衍生出“鹊巢鸠据”“鹊巢鸠居”“鸠居鹊巢”“鹊巢鸠占”等成语。这些成语本意原指女子出嫁后居于夫家,后逐渐引申为强占他人家园或位置的隐喻,至今仍在语言中沿用,可见诗篇的文化穿透力。
# 寓意大抵文王公族之女,往嫁于诸大夫之家,诗人见而美之,与《桃夭》篇略同。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古人嫁娶在霜降后,冰泮前,故诗人以鹊巢设喻。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 鹊巢自喻他人成室耳,鸠乃取譬新昏人也;鸠则性慈而多子。《曹》之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凡娶妇者,未有不祝其多男,而又冀其肯堂肯构也。当时之人,必有依人大厦以成昏者,故诗人咏之,后竟以为典要耳。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有女同车》
下一篇:先秦·佚名《载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