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cǎi
jiàn
sān
yuè
cǎi
xiāo
jiàn
sān
qiū
cǎi
ài
jiàn
sān
suì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逐句剖析

"彼采葛兮":那个采葛的姑娘,

# 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采:采集。

"一日不见":一天没有见到她,

"如三月兮":好像隔了三月啊。

"彼采萧兮":那个采萧的姑娘,

#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一日不见":一天没有见到她,

"如三秋兮":好像隔了三秋啊。

# 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彼采艾兮":那个采艾的姑娘,

#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一日不见":一天没有见到她,

"如三岁兮":好像隔了三年啊。

# 岁: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葛》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创作于先秦时期,作者不详。此诗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历来众说纷纭,有淫奔说、惧谗说、怀友说、戍卒思妇说多种观点,今多理解为思念恋人的诗。诗人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这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极言其思念之深切。此诗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心理活动,极具特色。全诗三章,每章三句,音韵优美和谐,其语言简单直白,朗朗上口。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采葛》的创作背景,由于缺乏确切的记载,历代学者的观点差异很大,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此诗的主题是“惧谗”,其解释为“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即诗人因担心受到谗言诋毁,一天见不到君主便心生忧虑。朱熹在《诗集传》中则斥责这首诗为“淫奔”之作,他觉得“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认为采葛是为了制作细布,而这首诗是男女私奔者借采葛来寄托情思,故意夸大思念之情。吴懋清在《毛诗复古录》里提出,采葛(萧、艾)是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将诗中的情感与人才的使用联系起来。牟庭在《诗切》中认为此诗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把诗歌解读为对沉迷女色者的讽刺。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等人则一致认为这是一首怀友忆远的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进一步阐述:“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近现代学者大多主张恋歌说。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歌通过描写女子采葛、采萧、采艾的劳动场景,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夸张表达,体现了男子对情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凸显了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反差。

2. 写作手法

反复:诗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重复出现,仅将“三月”“三秋”“三岁”逐步递进替换,通过反复强调分离后的时间感受,层层加深对恋人思念的浓烈程度,直观展现出因相思而产生的时间漫长之感。重章叠句:三章“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与后续句子结构、句式基本相同,仅更换“葛”“萧”“艾”及“月”“秋”“岁”等字,形成章与章的重叠。在回环往复中,既保持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又通过细微变化推进情感表达,将相思之情渲染得愈发浓烈。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女子采葛的劳动场景,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夸张表达思念。“三月”是心理时间的延长,将热恋中因分离产生的难耐之情具象化,虽未直写情感,却通过时间错觉传递出对恋人的深切惦念,语言直白而情韵悠长。第二章:“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换“萧”为采物,“三秋”(三季)较“三月”在时间跨度上递进,强化思念的深度。秋天本易引发离别愁绪,此句借季节特征烘托心境,使抽象的相思与自然时序相勾连,既符合生活逻辑,又以重复咏叹的节奏,层层推进情感的浓烈程度。第三章:“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再换“艾”为采物,以“三岁”(三年)进一步拉长心理时间,将思念推向极致。三章句式重复而关键词递增,形成“层递”修辞效果,从“月”到“秋”再到“岁”,逐步放大分离的痛苦,生动展现热恋者对重聚的迫切渴望,极简文字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张力。

4. 作品点评

全诗未写卿卿我我的爱的呓语,也无具体爱的内容叙述,仅直露表白思念情绪,却流传千古,后人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其意是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等同,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赋也。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千古怀友佳章。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国风·兔罝》

下一篇:先秦·佚名《生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