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兔罝":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
# 罝:捕兽的网。,肃肃:网绳整饬严密的样子。一说“肃肃”,恭敬貌。
"椓之丁丁":布网打桩声声碎。
# 丁丁: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椓:打击。
"赳赳武夫":武士气概雄赳赳,
# 赳赳:威武雄健的样子。
"公侯干城":是那公侯好护卫。
# 干城:比喻捍卫者。干,盾牌;一说通“捍”,捍卫。城,城池。,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尊者,泛指统制者。
"肃肃兔罝":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
"施于中逵":布网就在叉路口。
# 中逵:即逵中,四通八达的路叉口。逵,九达之道曰“逵”。,施:设置,施放。
"赳赳武夫":武士气概雄赳赳,
"公侯好仇":是那公侯好帮手!
# 好仇:好帮手,好伴侣。仇,通“逑”,匹偶。
"肃肃兔罝":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
"施于中林":布网就在林深处。
# 中林:林中。林: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赳赳武夫":武士气概雄赳赳,
"公侯腹心":是那公侯好心腹。
# 腹心:比喻最可信赖而不可缺少之人,即心腹、亲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赞美诗。描绘了打猎的场景,通过对这一场景的刻画,体现出诸侯领主手下武士们在狩猎时展现出的威武形象与勇武气概。营造出一种充满力量与豪情的氛围,表达了对这些武士面对事务时的勇敢精神以及他们对公侯忠诚品质的赞美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章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猎户们丰富的经验与卓越的才干。那布置得密不透风的猎网,搭配着打桩时清脆有力的“丁丁”声,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这些汉子不仅孔武有力,身手更是矫健非凡。“肃肃兔罝,椓之丁丁”的精妙之处,并非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起兴手法,而是在于它兼具起兴与叙事的双重功效,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并不少见。从前两句到后两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存在着一个巧妙的思维跳跃。从猎手到“武夫”,再到“公侯干城”,这正是诗人联想发挥的奇妙作用。打猎与战斗向来联系紧密,在古代诗歌里,由此及彼的联想与借代屡见不鲜,所以优秀的猎手和好武士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兔罝”这一起兴之笔,似乎还蕴含着一层比喻的深意,猎手们捕捉野兔的高超技艺,恰似“赳赳武夫”在战场上擒敌的本领。仿佛任何强悍的敌人在他们面前,都如同轻易就范的猎物。倘若按照另一种解释,将“兔”理解为“於菟”(即老虎),那么这些武夫便成为勇猛过人的“搏虎英雄”了。也正因如此,有人从“肃肃”二字中体会出“军容严肃之态”,这种感受并非毫无根据。诗的第二、三章是首章的反复咏唱与深化。诗中的猎手从最初打桩设网,逐渐将猎网布置到路口,进而延伸至林中,这是起兴之语的层层递进。而“赳赳武夫”的角色定位,也从最初作为王侯的捍卫卫士,逐步升华为“王侯好仇”,直至成为“王侯腹心”,实现了诗中人物地位的显著提升。在《周南・关雎》里,“好仇”解释为配偶,但在此处,显然并非普通卫士,而是王侯身边的贴身近卫,犹如股肱之臣。“腹心”即心腹,意味着与王侯紧密相连,成为不可或缺的亲信。正如杜甫在《后出塞五首》中所写:“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此诗三章中武夫地位的变化,充分展现出他们建功立业、不甘平凡的志向。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不满足于既有成就,努力创造新的功绩。这似乎也是古代习武之人心中最大的理想与精神支撑。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洋溢着浓郁的自豪之情。在三章层层相叠的反复咏唱间,这份自豪随着“干城”“好仇”直至“腹心”的逐步递进,愈发增添了一种意气风发的夸耀之感。对于那些“公侯”而言,身边能有如此众多孔武有力的人为其效命,无疑是值得骄傲自满的资本。这种夸耀不仅展现出公侯对自身势力的得意,更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这类武士价值的高度认可。
# 化行俗美,贤才众多,虽罝兔之野人,而其才之可用犹如此。故人因其所事以起兴而美之,而文王德化之盛,因可见矣。
宋朱熹《诗集传》
# 干城,好仇,腹心,人知一节深一节。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窃意此必羽林卫士,扈跸游猎,英姿伟抱,奇杰魁梧,遥而望之,无非公侯妙选。识者于此有以知西伯异世之必昌,如后世刘基赴临淮,见人人皆英雄,屠贩者气宇亦异,知为天子所在,而叹其从龙者之众也。诗人咏之,亦以为王气钟灵特盛于此耳。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