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还兮":对面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
# 还:通“旋”,轻便灵活。一说即“环”,亦即营邱之营,为地名。
"遭我乎狃之间兮":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凹。
# 狃: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乎:于,在。,遭:相遇。
"并驱从两肩兮":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小野兽,
# 肩:借为“豜”,大兽。《毛传》:“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从:追逐。
"揖我谓我儇兮":他连连打躬作揖夸我利落啊。
# 儇:轻快便捷。,揖:作揖,古礼节。
"子之茂兮":对面这位大哥身材长得好啊,
# 茂:美,有风采,指善猎。一说地名。
"遭我乎狃之道兮":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道。
"并驱从两牡兮":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公野兽,
# 牡:雄性的禽兽。
"揖我谓我好兮":他连连打躬作揖夸我本领高。
"子之昌兮":对面这位大哥体魄好健壮啊,
# 昌:盛,指强有力。一说地名。
"遭我乎狃之阳兮":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南。
# 阳:山的南面。
"并驱从两狼兮":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匹狡猾狼,
"揖我谓我臧兮":他连连打躬作揖夸我心地善。
# 臧:善,好,强壮。
"《还》":《还》这首诗,
"刺荒也":是讽刺荒淫风气的。
"哀公好田猎":鲁哀公喜好田猎,
"从禽兽而无厌":追逐禽兽而毫无节制,
"国人化之":国人受到他的影响,
"遂成风俗":竟形成了一种风俗。
"习于田猎谓之贤":在当时,习惯于田猎的人被视为贤能,
"闲于驰逐谓之好焉":擅长骑马奔驰追逐猎物的人被认为优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还》是《诗经》中的一首先秦杂言古诗,为齐国猎人的赞美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两人在峱山相遇并驱狩猎为场景:首章赞对方敏捷,次章颂其技艺高超,末章夸其强壮。诗中“并驱从两肩”展现协同捕猎的默契,“揖我”的互动细节凸显猎人之间的欣赏与敬重。通过重章叠句的民歌形式,生动勾勒出古代猎人矫健的身影与坦诚的情谊,洋溢着原始质朴的生活气息和阳刚之美。
2. 写作手法
赋:全诗通过层层铺陈相遇场景、狩猎动作与互赞语言,单纯以事实和细节勾勒画面,让读者直接感受古代猎人的爽利性情与协作氛围,体现了《诗经》“赋”法“直书其事,随物赋形”的典型特征。
3. 分段赏析
首章“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以“还”(敏捷)赞叹对方猎技,突如其来的称誉,如见面即抛出的热忱橄榄枝,点明两人在峱山之间偶遇的机缘。“并驱从两肩兮”中,“并驱”写二人并肩策马、协同追捕的默契,“两肩”(两头大兽)则暗示猎物的分量,虽未明言狩猎结果,却以紧张的追逐画面传递出势在必得的信心。末句“揖我谓我儇兮”,对方拱手称赞“我”灵巧敏捷,既是回应对“我”的欣赏,也让初次合作的成就感在彼此致意中升温。次章以“茂”(精湛)换“还”,深化对对方能力的肯定:“遭我乎峱之道兮”,相遇地点从“间”到“道”,拓宽了猎场活动的空间感。“并驱从两牡兮”聚焦对公兽的围猎,雄性猎物更具挑战性,侧面烘托两人的胆识与技艺。当对方“揖我谓我好兮”,用“好”(优秀)评价“我”,相较于首章的“儇”,这份认可更显全面,仿佛在说:你不仅动作利落,整个狩猎过程都无懈可击。两人的默契在对高阶猎物的征服中进一步升华。末章以“昌”(强壮)再换形容词,“遭我乎峱之阳兮”将场景移至山南,阳光之下的狩猎更显热烈。“并驱从两狼兮”直面凶险的狼群,“狼”的出现让氛围骤然紧张,却也更能彰显猎人的勇猛。当对方“揖我谓我臧兮”,以“臧”(卓越)盛赞“我”,三层递进的评价体系至此完成——从技巧、能力到胆识,两人在不同维度上互相激赏。三章中“揖我”的重复,如同一组特写镜头,定格住猎人间互敬互重的姿态,而“还”“茂”“昌”与“儇”“好”“臧”的交叉赞美,更像一曲默契的二重唱,在峱山的旷野间回荡。
4. 作品点评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三章结构相似而字面略变,通过“还”“茂”“昌”等词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夸赞猎人的敏捷、英武与强壮;“儇”“好”“臧”则以直白褒奖,凸显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诗句以“兮”字收尾形成“富韵”,配合四、六、七言交错的句式,营造出舒缓悠扬的韵律感,仿佛能听见猎马嘶鸣与猎手呼应的声音。反复咏唱的手法不仅强化了猎人彼此赞赏的主题,更将原始质朴的友情与对力量、技艺的推崇,融入朗朗上口的节奏中,让千年之外的读者仍能感受到古人在狩猎活动中迸发的生命活力与真挚情谊。
# 猎者交错于道路,且以便捷轻利相称誉如此,而不自知其非也。则其俗之不美可见,而其来亦必有所自矣。
宋朱熹《诗集传》
# “子之还兮”,己誉人也;“谓我儇兮”,人誉己也;“并驱”,则人已皆与有能也。寥寥数语,自具分合变化之妙。猎固便捷,诗亦轻利,神乎技矣。
明章潢方玉润《诗经原始》引
# 多以“我”字见姿。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上一篇:先秦·佚名《天保》
下一篇:先秦·佚名《国风·兔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