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白驹":马驹毛色白如雪,
# 皎皎:毛色洁白貌。
"食我场苗":吃我菜园嫩豆苗。
# 场:菜园。
"絷之维之":绊住马足拴缰绳,
# 絷:用绳子绊住马足。维:拴马的缰绳,此处意为维系,用作动词。
"以永今朝":就在我家过今天。
# 今朝:今天。,永:长。此处用如动词,延长。
"所谓伊人":所说那位贤德人,
# 伊人:那人,指白驹的主人。
"于焉逍遥":何不在此作客乐逍遥?
# 于焉:在这里。
"皎皎白驹":马驹毛色白如雪,
"食我场藿":吃我菜园嫩豆叶。
# 藿:豆叶。
"絷之维之":绊住马足拴缰绳,
"以永今夕":尽情欢乐在今天。
# 今夕:于“今朝”意思相同。
"所谓伊人":所说那位贤德人,
"于焉嘉客":何不在此作客心意惬?
# 嘉客:做受优待的客人。一说逗留,盘桓。
"皎皎白驹":马驹毛色白如雪,
"贲然来思":光彩照人来我家。
# 思:语助词。,贲然:文饰,装饰得很好。一说贲,通“奔”,贲然指马放蹄急驰貌。
"尔公尔侯":为公为侯多高贵,
# 尔公尔侯:尔:你,即“伊人”。公、侯:古爵位名,此处皆作动词,为公为侯之意。
"逸豫无期":何不享受安乐无终期?
# 无期:没有终期。,逸豫:安乐。
"慎尔优游":优游度日宜谨慎,
# 优游:义同“逍遥”,悠闲自得。,慎:慎重。
"勉尔遁思":不要避世图闲暇。
# 遁:避世。,勉:“免”之假借字,打消之意。
"皎皎白驹":马驹毛色白如雪,
"在彼空谷":空旷深谷留身影。
# 空谷:深谷。空,“穹”之假借。
"生刍一束":喂马一束青青草,
# 生刍:喂牲畜的青草。
"其人如玉":那人品德似琼英。
# 如玉:品德美好如玉。,其人:亦即“伊人”。
"毋金玉尔音":音讯不要太自珍,
# 金玉:此处皆用作意动词,珍惜之意。
"而有遐心":切莫疏远忘友情。
# 遐心:疏远之心。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属于田园题材,表达了诗人对隐逸之士的挽留与赞美。全诗通过对白驹的描绘,寓意贤者的纯洁与高雅,同时透露出诗人对贤者不愿出仕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与其共度时光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皎皎”一词对白驹的外在光彩进行细致描绘,生动展现出白驹洁白耀眼的形象;“逍遥”则对客人的神态状态展开刻画,精准呈现出客人悠然自得的样子;“贲然”对客人到来的光彩模样进行描绘,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客人的不凡气度。这些词语通过对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或状态进行细致描摹,使形象更加具体可感。侧面描写:“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里诗人未直接刻画客人形象,而是通过描述客人若为公为侯却生逢乱世,既不能匡辅朝廷又不肯随波逐流而隐居山林的情况,侧面展现出客人的才能与无奈,使客人形象更立体丰满。
3. 分段赏析
前三章构成第一层,主要描述客人尚未离去时主人的殷切挽留。在古代,主人挽留客人的方式丰富多样。《汉书·陈遵传》就记载了“投辖于井”的独特方式,当客人准备离开时,主人会把客人车上的辖扔到井里,使车辆无法行进,以此达到留住客人的目的。而本诗中,主人则想尽办法拴住客人所骑之马,留马实则是为了留人,期望客人能在自己家中多停留些时日,尽情享受欢乐时光,字里行间充分展现出主人热情好客且真诚恳切的态度。主人不仅费尽心思挽留客人,还劝诫客人慎重考虑出游之事,打消隐居山林、独善其身、避世享乐的念头。在第三章里,诗人运用间接描写的手法,对客人的形象进行了细致刻画。客人本有辅佐朝廷、成就一番事业的才能,然而生逢乱世,既无法匡扶朝廷,又不甘随波逐流,无奈之下只能隐居山林。末章为第二层,描述客人已然离去,主人心中满是思念。主人多次挽留客人却未能如愿,这给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于是便希望客人能再次归来,并与自己保持联系,切莫因隐居而疏远了朋友。惜别之情与眷恋之意都表露无遗。这首诗的第一、二两章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仅更换了几个字,第一章中的“苗”“朝”“逍遥”分别换成第二章的“藿”“夕”“嘉客”,其余词语均保持一致。通过反复咏叹,深刻地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深情挽留。第三、四两章除首句相同外,其余句子皆有不同,所表达的情思曲折而丰富。再从第一、二章来看,借助白驹吃我苗、吃我藿,将其拴住,实际上是借此留住客人“以永今朝”“以永今夕”,真切地体现出主人留客的深情厚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形象生动,宛如一幅鲜活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在修辞方面,第一、二两章运用了复叠格,而且每一章的首句都采用了这种手法。“皎皎”属于摹状格,仅仅说“白驹”略显不足,用“皎皎”来描绘它的光彩照人,更添生动。“爱屋及乌”,因为喜爱客人,连带客人所骑的白驹也显得光彩夺目。“逍遥”同样是摹状格,生动地展现出客人悠然自得的神态。“贲然”也是摹状格,描绘出客人光彩照人的样子。“其人如玉”运用了明喻,“如玉”一词赞美了客人高尚的品德。“毋金玉尔音”把“尔音”比作“金玉”,属于隐喻。这首诗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充分表达了对贤人的赞美之情。
# 明代孙鑛:“写依依不忍舍之意,温然可念,风致最有余。”
不详陈子展《诗经直解》
# 赋也。为此诗者,以贤者之去而不可留也。故托以其所乘之驹,食我场苗而执维之。庶几以永今朝,使其人得以于此逍遥而不去,若后人留客而投其辖于井中也。
宋朱熹《诗集传》
# 观其初则欲絷白驹以永朝夕;继则更欲靡以好爵,而不暇计贤者之心不在是也;终则知其不可留,而惟冀其毋相绝,时惠我以音耳。诗之缠绵亦云至矣。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羔羊》
下一篇:先秦·佚名《楚人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