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羔羊》这首诗,
"《鹊巢》之功致也":有着如同《鹊巢》一般的功效和情致。
"召南之国":召南这个地方,
"化文王之政":受周文王的政治教化影响,
"在位皆节俭正直":居官任职的人都节俭且正直,
"德如羔羊也":他们的品德就如同羔羊一样温顺纯良。
"羔羊之皮":身穿一件羔皮裘,
"素丝五紽":白色的丝线交错缝制得十分精致。
# 五紽:指缝制细密。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丝结、丝钮,毛传释为数,即细密。,素丝:白色的丝线。
"退食自公":公门吃完回家中,
# 退食自公:退朝进食出自公家,是公家供食。食,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自,从。公,公门,公朝。
"委蛇委蛇":步态从容舒缓,闲适自得。
# 委蛇:音义并同“逶迤”,悠闲自得的样子。
"羔羊之革":身穿一件羔皮袄,
# 革:犹皮,裘里。兽皮揉制去毛为革。
"素丝五緎":白色的丝线缝制得针脚细密。
# 緎:缝也。
"委蛇委蛇":步态从容舒缓,闲适自得,
"自公退食":公门吃完回家中。
"羔羊之缝":身穿一件羔皮袍,
# 缝:皮裘;一说缝合之处。
"素丝五总":素丝纳缝质量高。
# 总:纽结。一说毛诗传释为“数”,与紽同。
"委蛇委蛇":步态从容舒缓,闲适自得,
"退食自公":公门吃完回家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兼具赞美与讽刺两种解读的诗。赞美角度,诗中以羔羊之皮、素丝等意象,赞美在位者德行如羔羊般高洁、行事如素丝般缜密,描绘其退朝时的从容,体现节俭正直的品质;讽刺角度,通过描写大夫退朝时的场景,如“退食自公”,结合当时大夫公膳的奢侈与民众生活的困苦,讽刺大夫的无所事事、白吃饭,刻画其逍遥惬意却令人厌恶的形象。全诗通过对大夫生活片段的描写,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对在位者德行的评判。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等三章重复部分语句,如“委蛇委蛇,退食自公”,回环咏叹,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讽刺或赞美意味,从不同角度展现大夫形象。象征:以羔羊”象征在位者的德行,“素丝”象征其品行高洁、行事缜密,通过这些象征,使诗歌主题更含蓄深刻,赞美或讽刺之意更具韵味。白描:“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等句,从视觉描写大夫服饰,暗示身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勾勒大夫退朝时的姿态,不事雕琢,客观呈现大夫的状态,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大夫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首句从视觉切入,以“羔羊之皮”点明大夫身份(周代大夫朝服为羔裘),“素丝五紽”细写服饰缝制考究,暗示其地位尊贵。此句以服饰代指人物,为下文铺垫。“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写大夫退朝后从公门返回,步态悠闲。“退食自公”暗指其享用公家膳食,结合《左传》“公膳日双鸡”的记载,可见其饮食奢侈;“委蛇委蛇”看似形容从容,若从刺诗角度,实则暗藏对其无所事事的嘲讽。第二章:“羔羊之革,素丝五緎”:换“革”字强调皮衣材质坚韧,“五緎”较“五紽”更密,进一步突出服饰工艺精细,强化大夫“衣冠楚楚”的外在形象。“委蛇委蛇,自公退食”:调整句式,将“委蛇委蛇”提前,通过节奏变化突出其逍遥神态,“自公退食”重申其依赖公膳的生活状态,暗含对其职责缺位的批判(若为刺诗)。第三章:“羔羊之缝,素丝五总”:以“缝”代指皮衣整体,“五总”言缝制细密,三章层层递进,极写服饰华美,形成视觉上的反复冲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再次强调退朝后悠游之态,三章首尾呼应,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将大夫的形象从服饰到神态完整勾勒,其德行或庸态均留待读者品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承袭了《诗经》典型的重章叠句艺术特色,三章围绕同一主旨层层铺陈,通过回环往复的咏叹,将讥刺之意渲染得愈发浓烈。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各章三、四两句以颠倒往复之态巧妙编排,字句回环间形成独特韵律,如涟漪般层层荡开,既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又强化了讽刺的力度,尽显先民的诗歌智慧与艺术匠心。
# 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宋朱熹《诗集传》
# 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随意变化,妙绝奇绝。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 《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鹊巢》之君,积行累功,以致此《羔羊》之化,在位卿大夫竞相切化,皆如此《羔羊》之人。○行,下孟反。
唐孔颖达《毛诗注疏》
上一篇:先秦·佚名《赵威后问齐使》
下一篇:先秦·《诗经 小雅》《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