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齐王派使者去问候赵威后。
# 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
"书未发":书信还没打开,
# 发:启封。
"威后问使者曰":赵威后就问使者说:“
"岁亦无恙邪":今年的收成还好吧?
# 岁亦无恙邪:收成还好吧?岁,收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
"民亦无恙邪":百姓还好吧?
"王亦无恙邪":大王还好吧?”
"使者不说":使者有些不高兴,
# 说:通“悦”。
"曰":说:“
"臣奉使使威后":我奉大王之命来问候威后,
# 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现在您不先问候大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难道是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曰":赵威后说:“
"不然":不是这样,
"苟无岁":如果没有好的年成,
# 苟:假如。故有:一说“故有问”。
"何以有民":怎么会有百姓?
"苟无民":如果没有百姓,
"何以有君":怎么会有国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所以怎么能舍弃根本而问次要的事情呢?”
"乃进而问之曰":于是又接着问:“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齐国有个隐士叫钟离子,
# 钟离子:齐国处士。钟离,复姓。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无恙耶":他还好吗?
"是其为人也":他为人是,
"有粮者亦食":有粮食的人他给饭吃,
# 食:拿食物给人吃。
"无粮者亦食":没粮食的人他也给饭吃;
"有衣者亦衣":有衣服的人他给衣服穿,
# 衣:拿衣服给人穿。
"无衣者亦衣":没衣服的人他也给衣服穿。
"是助王养其民也":这是帮助大王养育百姓啊,
"何以至今不业也":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 不业:不使他做官以成就功业。
"叶阳子无恙乎":叶阳子还好吗?
# 叶阳子:齐国处士,叶阳,复姓。
"是其为人":他为人,
"哀鳏寡":怜悯老而无妻、老而无夫的人,
# 鳏:老而无妻。
"恤孤独":体恤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
# 独:老而无子。,恤:抚恤。
"振困穷":救济贫困的人,
# 振:通“赈”,救济。
"补不足":补助不足的人。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大王让百姓繁衍生息啊,
# 息:繁育。
"何以至今不业也":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
# 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北宫,复姓。婴儿子是人名。
"彻其环瑱":她摘去耳环玉饰,
# 瑱:一种玉制的耳饰。,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彻:通“撤”,除去。
"至老不嫁":到老都不嫁人,
"以养父母":来奉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这是引导百姓实行孝道的人啊,
#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
"胡为至今不朝也":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她入朝见君呢?
# 不朝:不使她上朝。古时夫人受封而有封号者为“命妇”,命妇即可入朝。此句意即,为什么至今不封婴儿子为命妇,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
"此二士弗业":这两个隐士不被任用,
"一女不朝":一个孝女不被接见,
"何以王齐国":靠什么来统治齐国,
"子万民乎":把百姓当作子女呢?
# 子万民:以万民为子女,犹言“为民父母”。
"於陵子仲尚存乎":於陵的子仲还活着吗?
# 於陵子仲:齐国的隐士。於陵: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
"是其为人也":他为人,
"上不臣于王":上不向大王称臣,
"下不治其家":下不管理自己的家,
"中不索交诸侯":中间不跟诸侯结交。
# 索:求。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这是引导百姓走向无用的人啊,
"何为至今不杀乎":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杀掉他呢?
1. 写作手法
排比:“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三句以相同的疑问句式和递进逻辑构成排比,将民生置于君权之前,直观凸显“民为君本”的思想。金圣叹评此三问“如空陨石”,以陡峭文势直击核心矛盾。既展现赵威后缜密的思辨逻辑,又强化其批判力度,对齐国漠视贤才的愤怒与对民本理念的坚守。反问:“先贱后尊贵”的指责,赵威后以“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针对齐使连续反问。通过因果倒置的逻辑,彻底瓦解“君贵民轻”的传统观念。传递赵威后的激烈情绪:从对贤才的痛惜到对失政者的愤怒。
2. 分段赏析
首段写齐王使者初访,尚未拆开国书,赵威后便连珠发问:"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她将年成置于首位,正是基于"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古训,秉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执政理念。在"岁—民—王"的追问序列中,百姓福祉被置于君主之上,这种"民本位"的价值排序,通过"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的递进式推理得以清晰呈现。面对使者"先贱后尊"的质疑,赵威后以严密的逻辑链条层层辩驳,直指问题的本质,令使者最终无言以对,充分展现了其政治智慧的锋芒。次段聚焦赵威后对齐国朝堂的审视。她以"无恙乎"的关切口吻,接连追问三位贤德之士的境遇:辅助君王养育百姓的钟离子为何未得任用?促进民生繁衍的叶阳子为何未受重用?引领孝道风尚的婴儿子为何未获封赏?这三位"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本应是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其不得志的现状,恰恰折射出齐王用人失察、贤愚不辨的弊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她以"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的尖锐质问,直指"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於陵子。这种对贤者的推重与对庸者的否定,通过两组对比鲜明的追问,将赵威后刚直坦率的执政品格与对齐国政治生态的批判,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章法越整齐、越参差;越参差,越整齐;真可谓奇绝之文!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 篇中直问到底,意庄而词甚婉,读之,惟见威后灵心慧舌满纸飞动而已。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
# 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而文法各变,全于用虚字处著神。问固奇,而心亦热。末一问,胆识尤自过人。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 益民为邦本,必得休养生息,趋于善而勿流为无用。王万可以无恙,然则威后之重民,非不以重王耶!至行文之妙,纯是一片灵机缭绕,飞舞团结而成,故笔调之参差,局阵之严整,气韵之萧疏,丰神之超逸,迥异寻常,其殆入化境矣。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
# 民为治本,岁关民,君恃民。此前三问意也。后四问,皆有关于民事者,故连及之,晋人假清疏以长傲。其弊中于伪儒,於陵一问,其识尤远。通篇俱叙问词,共七问,凡三法。错落疏古,自成局段。俞桐川云:亦英雄,亦道学,亦风流。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
# 前一问深得民惟邦本意,后一问深得为政在人意。不料战国时母后有如许大学问。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