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兮简兮":鼓声擂得震天响,
# 简:一说鼓声,。一说形容舞师武勇之貌。朱熹注:“简易不恭之意。”
"方将万舞":盛大万舞要开场。
# 万舞:周宗庙舞名,分文舞、武舞,文舞者手握雉羽和乐器,模拟翟雉春情;武舞者手持盾、枪、斧等兵器,模拟战斗。,方将:将要。将,一说大。
"日之方中":正是红日当空照,
# 方中:正好中午。
"在前上处":舞蹈领队站前方。
# 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首位置。
"硕人俣俣":舞师健壮又英武,
# 俣俣:魁梧健美的样子。,硕:大,美。
"公庭万舞":公庭上面演万舞。
# 公庭:公爵的庭堂。一说指宗庙的公庭。
"有力如虎":动作有力如猛虎,
"执辔如组":手握缰绳似丝足。
# 组:丝织的宽带子。,辔:马缰绳。
"左手执龠":左手拿着龠管吹,
# 龠:古代乐器,如笛,有三孔或六孔。
"右手秉翟":右手野鸡翎毛挥。
# 翟:原指野鸡,这里指野鸡的尾羽。,秉:持,拿。
"赫如渥赭":红光满面像赭涂,
# 赭:赤褐色,赭石。,渥:浓厚润泽。,赫:红色。
"公言锡爵":公侯连说快赐酒。
# 爵:古代的一种酒器,青铜制,用以温酒和盛酒。这里指一爵酒。,锡:赐。,公:这里指卫君。
"山有榛":高高山上有榛树,
# 榛: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
"隰有苓":低田苍耳绿油油。
# 苓:一种苦的药。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隰:低湿之地。
"云谁之思":心里思念是谁人?
# 云谁之思:思谁,思念谁。云,句首语助词。
"西方美人":西方舞师真英武。
# 美人:这里指舞师。一说指卫公。,西方:西周地区,卫国在西周的东面。
"彼美人兮":那英俊的男子啊,
"西方之人兮":那是从西方来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简兮》出自《诗经》,是一首古体诗,全诗共十八句,分四章叙事,前两章以宫廷万舞表演为背景,以“硕人俣俣”“执辔如组”等词语刻画领舞者雄健威武的武舞英姿与雍容典雅的文舞风范,末章借“山有榛,隰有苓”的隐喻,转向情感表达。传统解读多聚焦于政治讽喻层面,认为其或暗讽卫君错用贤才,或揭示宫廷奢靡之风。当代研究则呈现多元化阐释路径:余冠英等学者揭示贵族女性对舞师“英武风姿”的审美凝视,翟相君通过历史考证关联庄姜传说,邓荃则关注伶官群体的生存境遇。这都体现了《诗经》文本的多义性与解读的开放性。
2. 写作手法
复沓:“西方美人”与“西方之人兮”运用了复沓手法,“美人”指代舞师,以“兮”字的音韵迂回,表达观者对其迷恋的程度之深。这种音韵设计既保留《国风》语言本色,又通过节奏变化暗示情感的层递与升华。比兴:末章用“山有榛,隰有苓”开头,这是《诗经》里常见的起兴手法,相当于先描写自然景象再引出情感。山上的榛树(象征刚强,常比喻男子)和低湿地的苍耳(象征柔韧,常比喻女子)形成对照——就像山和洼地天然不同,男女的情感也各有特点。这种写法把抽象的情思藏在具体草木中,让读者更容易联想:用自然界的对立统一,暗示人心底刚柔交织的牵挂。
3. 分段赏析
《简兮》出自《诗经·邶风》,学界存在多元解读,大多认为其核心在于通过庆典场景的铺陈,表达对舞师的赞美与倾慕。全诗四章十八句,以平实而富有层次的语言,完成从集体仪式到个体情感的叙事转换。首章以“简兮简兮”起兴,叠字既模拟鼓点节奏,又暗含舞者仪态的庄重。“简”字本指鼓身装饰的素朴纹样,引申为舞者不事雕琢的威仪。“日之方中”通过时间定位强化仪式的神圣性,“在前上处”则以空间坐标凸显领舞者的核心地位,为后文叙事奠定基调。次章“硕人俣俣”以叠韵词刻画舞师魁梧体态,“俣俣”特指肩背宽厚之貌,与“公庭万舞”的场所形成权力场域的呼应。“有力如虎”用常见比喻凸显力量感,“执辔如组”则以驾驭缰绳的精细动作,展现舞者兼具勇武与娴熟技艺的双重特质。三章聚焦舞者细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通过器物并置,既呈现文武兼备的舞姿,又暗示礼乐文化的传承。“赫如渥赭”直述舞者面庞被赭石染红的妆容,这种源自巫祭传统的赭面习俗,既彰显仪式庄重,又成为身份标识。“公言锡爵”的赐酒场景,则以具体动作收束表演流程,从表演到封赏,暗示官方对技艺的认可。末章“山有榛,隰有苓”运用典型比兴手法,榛树生于山岭象征刚健,苍耳生于湿地暗喻柔美,通过植物生态构建情感空间。“西方美人”的方位指涉,既可能指向舞师来自西土,亦暗含对理想人格的追慕。末句“西方之人”的复沓咏叹,通过“兮”字拖腔延长音节,使情感表达更显悠长。全诗层层递进,从视听震撼到心理悸动,既保持《国风》语言本色,又在叙事节奏与情感浓度上形成内在张力,最终实现礼制叙事与个体抒情的有机融合。
4. 作品点评
《简兮》出自《诗经》,以凝练笔触展现周代宫廷乐舞场景,同时开创了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范式。全诗巧妙融合虚实手法:前三章以描写万舞的雄浑场面,“硕人俣俣”“执辔如组”等句精准捕捉舞者刚健体态与技艺,末章则笔锋陡转,借“山有榛,隰有苓”的自然意象暗喻男女情思,将具象的舞者升华为精神符号。此诗不仅是研究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参考,更以“西方美人”的朦胧意象影响后世文人创作,如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象征手法正源于此。末章的复沓运用巧妙,“兮”字拖腔将“美人”与“之人”的音韵延展,既保留《国风》质朴本色,又通过节奏变化营造出情思萦绕的意境.
# 贤者不得志,而仕于伶官,有轻世肆志之心焉。故其言如此,若自誉而实嘲也。
宋朱熹《诗集传》
# 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转两字,而意已远,词已悲矣。
明钟惺《评点诗经》
# 细媚淡远之笔作结,神韵绝佳。
清牛运震《诗志》
# 后一章两“兮”字忽作变调,亦与首章首句神韵相应。
清陈继揆《读诗臆补》
# 末章词微意远,缥缈无端。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