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喓喓草虫":听那蝈蝈蠷蠷叫,
# 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喓喓:虫鸣声。
"趯趯阜螽":看那蚱蜢蹦蹦跳。
# 阜螽:即蚱蜢,一种蝗虫。,趯趯:昆虫跳跃之状。
"未见君子":没有见到那君子,
"忧心忡忡":我心忧愁又焦躁。
# 忡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
"亦既见止":如果我已见着他,
# 止:之,他。一说语助词。,既:已经。,亦:如,若。
"亦既觏止":如果我已偎着他,
# 觏:遇见。一说通“媾”,指男女结合。
"我心则降":我的心中愁全消。
# 降:降下,引申为放心。
"陟彼南山":登上高高南山头,
# 陟: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
"言采其蕨":采摘鲜嫩蕨菜叶。
# 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
"未见君子":没有见到那君子,
"忧心惙惙":我心忧思真凄切。
# 惙惙:忧,愁苦的样子。
"亦既见止":如果我已见着他,
"亦既觏止":如果我已偎着他,
"我心则说":我的心中多喜悦。
# 说:通“悦”,高兴。
"陟彼南山":登上高高南山顶,
"言采其薇":采摘鲜嫩薇菜苗。
#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
"未见君子":没有见到那君子,
"我心伤悲":我很悲伤真烦恼。
"亦既见止":如果我已见着他,
"亦既觏止":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块垒消。
"我心则夷":我的心中块垒消。
#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思妇怀人诗。全诗描绘了妻子在秋、春、夏不同时节,因丈夫行役未归,经历“未见君子”的忧思与“既见君子”的喜悦,借思念、梦境等,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情感起伏,以重章叠句、简洁语言,传递纸短情长的思妇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虚衬实,“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以“既见”“既觏”的虚幻设想,衬“未见”的现实愁苦。思妇将思念具象为相会的喜悦,虚写的甜蜜与实写的孤寂形成落差,强化思念之深沉,让“忧心忡忡”的痛苦更显刻骨,借虚实对照,拓宽情感表达维度。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首章将思妇置于秋日背景下,“喓喓草虫,趯趯阜螽”从听觉与视觉入手,草虫的鸣叫、阜螽的蹦跳,构建出秋日特有的鲜活场景,看似是平常的赋笔铺陈,实则以秋景的热闹,反衬思妇独处的孤寂。秋风的凉意、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虽未在诗中明言,却可作为画面外的补充,共同渲染出萧瑟的氛围,轻易触发思妇心底的相思之情。“未见君子,忧心忡忡”直接抒发思念,可诗人并未顺着“忧心”深入刻画,而是别出心裁,用拟想之辞“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转折。“见”是会面,“觏”暗含男女情事,思妇假设与君子相会、欢好后,精神得到慰藉,愁苦消散。这种以虚衬实的手法,把抽象思念具象化为“见”“觏”后的释然,比直接诉说痛苦更显新颖。方玉润所说的“透过一层法”,借虚实对照,让情感的落差格外鲜明,欢愉的憧憬与现实的孤寂相互碰撞,浓化了思妇思念的深沉与炽热。第二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第二章转换至春日,“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中,思妇登高望君,却只看到蕨菜嫩苗,“采蕨”这一无聊又随意的动作,暗示她因思念无着,只能借琐事排解。从首章的秋日到本章的春夏,时光悄然流逝一年,相思也随季节不断累加。“未见君子,忧心惙惙”里,“惙惙”比“忡忡”更显凝重,思妇的思念渐成疾,气促神伤;“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对相会的渴盼同步升级,“说(悦)”字直白展现出,若得相见,喜悦便能驱散所有痛苦。此章延续虚实笔法,以春日登山采蕨的实境,衬托思妇对“见”“觏”的虚想,时空的拓宽让思念跨度更长,情感从“忡忡”到“惙惙”的递进,凸显出相思之苦与时俱增,那率真的告白直击人心。第三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第三章以夏日“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延续叙事,“采薇”呼应前章“采蕨”,标志时令进入夏季,思妇“未见君子”的时长又添一季,思念积累至顶点。“我心伤悲”四字,将思念熬成浓稠的悲痛,无语凝噎,是情感压抑到极致的爆发。“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中,“夷”是痛苦消解后的平静,思妇把全部精神寄托于与君子的“见”“觏”,视其为生活唯一的光亮。三章叠咏,从秋到春再到夏,季节推移见证思念的绵长;情感从“忧心忡忡”到“忧心惙惙”再到“我心伤悲”,痛苦层层加码,而对“见”“觏”后“心降”“心说”“心夷”的憧憬,始终是黑暗中的火种。以重章叠句之法,反复强化思妇的相思苦与盼归切,让跨度漫长的情感,在回环往复中深入人心,展现出《诗经》民歌“一唱三叹”的独特艺术感染力,也让千年后的读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思妇那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脉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唱结构,押韵呈现巧妙变化。首章里,第一、二、四、七句押韵;到了第二、三章,改为第二、四、七句押韵。另外,王力在《诗经韵读》中提出,各章第三句的“子”字,和第五、六句的“止”字,其实也可视为韵脚,增添了韵律的丰富性。
# 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亦若《周南》之《卷耳》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小雅·出车》篇有此“喓喓草虫”六句,为室家念南仲行役意,亦合。三百篇中多有重辞,未知孰先孰后,不必执泥以求也。
清牛运震《诗志》
# 始因秋虫以寄托,继历春景而忧思。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虚想,非真实觏。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蓼莪》
下一篇:先秦·佚名《邶风·简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