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é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zhě
é
fěi
é
hāo
āi
āi
shēng
láo
zhě
é
fěi
é
wèi
āi
āi
shēng
láo
cuì
píng
zhī
qìng
wéi
léi
zhī
chǐ
xiān
mín
zhī
shēng
zhī
jiǔ
shì
chū
xián
zhì
shēng
zhǎng
chū
bào
zhī
hào
tiān
wǎng
nán
shān
liè
liè
biāo
fēng
mín
hài
nán
shān
biāo
fēng
mín

译文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父母,抚养我大太辛劳。高高的莪草呀,可那不是莪草而是牡蒿。可怜我的父母,抚养我大太劳累。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娘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父母啊,你们生下了我,又养育了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要回报父母的恩情。怎奈上天没有准则,对我不加保佑!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逐句剖析

"蓼蓼者莪":看那莪蒿长得高,

# 莪: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蓼蓼:长又大的样子。

"匪莪伊蒿":却非莪蒿是散蒿。

# 伊:是。,匪:同“非”。

"哀哀父母":可怜我的父母,

"生我劬劳":抚养我大太辛劳。

# 劬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蓼蓼者莪":高高的莪草呀,

"匪莪伊蔚":可那不是莪草而是牡蒿。

# 蔚:一种草,即牡蒿。

"哀哀父母":可怜我的父母,

"生我劳瘁":抚养我大太劳累。

# 劳瘁:因辛劳过度而致身体衰弱。

"瓶之罄矣":汲水瓶儿空了底,

# 罄:尽。,瓶:汲水器具。

"维罍之耻":装水坛子真羞耻。

# 罍:盛水器具。

"鲜民之生":孤独活着没意思,

# 民:人。,鲜:指寡、孤。

"不如死之久矣":不如早点就去死。

"无父何怙":没有亲爹何所靠?

# 怙:依靠。

"无母何恃":没有亲娘何所恃?

"出则衔恤":出门行走心含悲,

# 衔恤:含忧。

"入则靡至":入门茫然不知止。

# 靡至:无所投奔。

"父兮生我":父母啊,你们生下了我,

"母兮鞠我":又养育了我。

# 鞠:养。

"拊我畜我":你们护我疼爱我,

# 畜:通“慉”,喜爱。,拊:通“抚”。

"长我育我":养我长大培育我,

# 育:呵护,冷暖疼爱。

"顾我复我":想我不愿离开我,

# 复:返回,指不忍离去。,顾:顾念。

"出入腹我":出入家门怀抱我

# 腹:指怀抱。

"欲报之德":想要回报父母的恩情。

"昊天罔极":怎奈上天没有准则,对我不加保佑!

# 极:准则。,罔:无。,昊天:广大的天。

"南山烈烈":南山高峻难逾越,

# 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飘风发发":飙风凄厉令人怯。

# 发发:形容风势凶猛。,飘风:同“飙风”。

"民莫不谷":大家没有不幸事,

# 谷:善。

"我独何害":独我为何遭此劫!

# 害:受害。

"南山律律":南山高峻难迈过,

# 律律:同“烈烈”。

"飘风弗弗":飙风凄厉人哆嗦.

# 弗弗:同“发发”。

"民莫不谷":大家没有不幸事,

"我独不卒":不能终养独是我!

# 卒:终,指养老送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蓼莪》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以层层递进的悲情叙事,道尽孝子失恃之痛。开篇借“蓼蓼者莪”起兴,将自己比作无法庇荫父母的蒿、蔚,与蓬勃生长的抱娘蒿形成强烈反差,瞬间勾勒出孝子因无法尽孝而产生的愧疚与悲怆。第三章“瓶之罄矣,维罍之耻”以器物相依为喻,委婉道出无法终养父母的无奈现实,字字泣血,将绝望与悔恨渲染得淋漓尽致。第四章如泣如诉,九个“我”字如重锤敲击,细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炽热而深沉的情感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诗歌末章借南山巍峨、飙风肃杀之景,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将个人的丧亲之痛融入苍茫天地间,余韵悠长,让人深切感受到命运无常的悲怆与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小雅・蓼莪》的创作背景,历来存在不同解读。《毛诗序》提出“刺幽王”说,认为此诗意在讽刺周幽王统治时期,百姓深受苛政之苦,致使孝子无法侍奉双亲,将诗歌创作与政治批判相联系。然而,欧阳修在《诗本义》中对此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刺幽王,民人劳苦”的解读偏离了诗人本心,《蓼莪》实则纯粹抒发了孝子因无法为父母养老送终而产生的极致悲痛,更关注诗歌中个体情感的表达,而非政治讽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诗人以“蓼莪”起兴,对比自身不如它能报母恩,诉说父母养育之恩难报,因不得终养双亲而极度悲痛,末以肃杀之景强化丧亲之痛,情感深沉哀伤,表达了孝子无法终养父母的极度悲痛与悔恨。

2. 写作手法

赋:此诗纯用赋法直抒胸臆。首两章以“蓼蓼者莪”起兴后,直陈“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直言父母养育艰辛;第三章“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以反问直抒失恃之痛;第四章“父兮生我……出入腹我”铺陈父母养育细节,排比罗列“生、鞠、拊、畜”等行为,细腻刻画父母恩深;末两章以“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对比,直诉未能终养父母之憾。全诗无华丽修辞,以质朴文字铺叙情事,句句血泪,尽显悲恸。起兴:诗以“蓼蓼者莪”起兴,首章见莪草长成蒿草,次章见莪草长成蔚草,借植物错认的视觉落差,兴起父母养育之恩被“错认”(即自己未能尽孝)的悲痛,草木繁盛与父母逝去形成对比。“瓶之罄矣,维罍之耻”以瓶空喻父母亡故,以罍(容器)耻喻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憾,兴中含比。自然物象与亲情悲剧相勾连,触物起情,让哀恸之情从草木兴象中自然溢出,奠定全诗悲怆基调。

3. 分段赏析

首两章以“蓼蓼者莪”起兴,却笔锋陡转:诗人错将散生的蒿、蔚认作环根丛生的抱娘蒿。那莪草香美可食,因“抱根”而得名,恰似膝下承欢、成材尽孝的子女;而蒿草粗劣无用,蔚草空结籽粒,正像自己这般“不成材”“难尽孝”的逆子。草木的对照如明镜,照出诗人的惭悔:“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耗尽心血,而自己却如荒草般未能反哺。“劬劳”“劳瘁”的反复咏叹,似重锤敲击,让养育之艰深深刻进字里行间。中间两章以“瓶罄罍耻”作喻:瓶空是因罍中无水可汲,正如父母晚年孤苦,是因子女未能尽孝。这一比喻不取器物大小,而取“相依相资”之意,道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锥心之愧。“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呼随之而来:失去双亲的孤子,“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归家再无父母唤儿声,举目四望皆空寂。第四章则以九个动词展开父母养育的长卷:“生我”是十月怀胎的剧痛,“鞠我”是襁褓中的日夜呵护,“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是从牙牙学语到成家立业的全程操劳,“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是哪怕子女成年仍牵挂不已的拳拳之心。九个“我”字连缀如泣血控诉,将父母之恩化作具象的温暖,却在“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质问中陡然断裂——上天为何如此无情,夺走双亲生命,让这如海深恩再无报答之日?末章以“南山烈烈,飘风发发”的肃杀景象收束:巍峨南山如命运的重负,狂风呼啸似天地同悲。“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四个入声字叠用,如呜咽哽咽,将丧亲之痛融入苍茫天地。“民莫不谷,我独何害”的叩问,既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奈怨嗟,亦如孤雁悲鸣,在无尽遗憾中戛然而止。全诗从草木比兴到器物喻情,从铺陈亲恩到痛责上天,“赋比兴”浑然一体,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千古遗憾,化作穿越千年的泣血之音——那不是文人的雕琢之笔,而是赤子之心对“孝”最本真的呐喊,情至深处,草木皆悲,字字泣血。

4. 作品点评

赋比兴手法的交替运用是《蓼莪》的突出艺术特色。诗中以“蓼蓼者莪”起兴,借草木喻身世,奠定哀婉基调;又以“瓶罄罍耻”作比,倾诉失恃之痛;更以铺陈之笔“赋”尽父母养育之恩。三种手法前后呼应、灵活流转,层层推进情感,让孤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怆情思在起伏回旋中沛然奔涌,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入。

明王磐《野菜谱》

# 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

明丰坊《诗说》

# 《鸱鹗》诗连下十“予”字,《蓼莪》诗连下九“我”字,《北山》诗连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觉音之繁,辞之复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唯《序》必牵及“人民劳苦”,以“刺幽王”,不惟意涉牵强,即情亦不真。……又况诗言“民莫不谷,我独何害”,“我独不卒”者,明明一己所遭不偶,与人民无关也。诗首尾各二章,前用比,后用兴;前说父母劬劳,后说人子不幸,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无亲之苦,一写育子之艰,备极沉痛,几于一字一泪,可抵一部《孝经》读。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伐檀》

下一篇:先秦·佚名《草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