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ù
lóng
shuō
zhào
tài
hòu

朝代:先秦作者:刘向浏览量:2
zhào
tài
hòu
xīn
yòng
shì
qín
gōng
zhī
zhào
shì
qiú
jiù
yuē
:“
:“
cháng
ān
jūn
wéi
zhì
bīng
nǎi
chū
。”
。”
tài
hòu
kěn
chén
qiǎng
jiàn
tài
hòu
míng
wèi
zuǒ
yòu
:“
:“
yǒu
yán
lìng
cháng
ān
jūn
wéi
zhì
zhě
lǎo
tuò
miàn
。”
。”
zuǒ
shī
chù
lóng
yán
yuàn
jiàn
tài
hòu
tài
hòu
shèng
ér
zhī
ér
zhì
ér
xiè
yuē
:“
:“
lǎo
chén
bìng
céng
néng
zǒu
jiàn
jiǔ
qiè
shù
ér
kǒng
tài
hòu
zhī
yǒu
suǒ
yuàn
wàng
jiàn
tài
hòu
。”
。”
tài
hòu
yuē
:“
:“
lǎo
shì
niǎn
ér
xíng
。”
。”
yuē
:“
:“
shí
yǐn
shuāi
?”
?”
yuē
:“
:“
shì
zhōu
ěr
。”
。”
yuē
:“
:“
lǎo
chén
jīn
zhě
shū
shí
nǎi
qiǎng
sān
shǎo
shì
shí
shēn
。”
。”
tài
hòu
yuē
:“
:“
lǎo
néng
。”
。”
tài
hòu
zhī
shǎo
jiě
zuǒ
shī
gōng
yuē
:“
:“
lǎo
chén
jiàn
shū
zuì
shào
xiào
ér
chén
shuāi
qiè
ài
lián
zhī
yuàn
lìng
hēi
zhī
shù
wèi
wáng
gōng
wén
。”
。”
tài
hòu
yuē
:“
:“
jìng
nuò
nián
?”
?”
duì
yuē
:“
:“
shí
suì
suī
shào
yuàn
wèi
tián
gōu
ér
tuō
zhī
。”
。”
tài
hòu
yuē
:“
:“
zhàng
ài
lián
shào
?”
?”
duì
yuē
:“
:“
shèn
rén
。”
。”
tài
hòu
xiào
yuē
:“
:“
rén
shèn
。”
。”
duì
yuē
:“
:“
lǎo
chén
qiè
wéi
ǎo
zhī
ài
yān
hòu
xián
cháng
ān
jūn
。”
。”
yuē
:“
:“
jūn
guò
ruò
cháng
ān
jūn
zhī
shèn
。”
。”
zuǒ
shī
gōng
yuē
:“
:“
zhī
ài
wéi
zhī
shēn
yuǎn
ǎo
zhī
sòng
yān
hòu
chí
zhǒng
wéi
zhī
niàn
bēi
yuǎn
āi
zhī
xíng
fēi
zhù
zhī
zhù
yuē
shǐ
使
fǎn
fēi
jiǔ
cháng
yǒu
sūn
xiāng
wéi
wáng
zāi
?”
?”
tài
hòu
yuē
:“
:“
rán
。”
。”
zuǒ
shī
gōng
yuē
:“
:“
jīn
sān
shì
qián
zhì
zhào
zhī
wéi
zhào
zhào
wáng
zhī
sūn
hóu
zhě
yǒu
zài
zhě
?”
?”
yuē
:“
:“
yǒu
。”
。”
yuē
:“
:“
wēi
zhào
zhū
hóu
yǒu
zài
zhě
?”
?”
yuē
:“
:“
lǎo
wén
。”
。”
jìn
zhě
huò
shēn
yuǎn
zhě
sūn
rén
zhǔ
zhī
sūn
shàn
zāi
wèi
zūn
ér
gōng
fèng
hòu
ér
láo
ér
xié
zhòng
duō
jīn
ǎo
zūn
cháng
ān
jūn
zhī
wèi
ér
fēng
zhī
gāo
zhī
duō
zhī
zhòng
ér
jīn
lìng
yǒu
gōng
guó
dàn
shān
líng
bēng
cháng
ān
jūn
tuō
zhào
lǎo
chén
ǎo
wéi
cháng
ān
jūn
duǎn
wéi
ài
ruò
yān
hòu
。”
。”
tài
hòu
yuē
:“
:“
nuò
jūn
zhī
suǒ
shǐ
使
zhī
。”
。”
shì
wèi
cháng
ān
jūn
yuē
chē
bǎi
shèng
zhì
bīng
nǎi
chū
wén
zhī
yuē
:“
:“
rén
zhǔ
zhī
ròu
zhī
qīn
yóu
néng
shì
gōng
zhī
zūn
láo
zhī
fèng
shǒu
jīn
zhī
zhòng
ér
kuàng
rén
chén
。”
。”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对身边的人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进来后慢步向前走,到了太后面前向她道歉,说:“老臣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原谅自己,但又担心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希望拜见太后。”太后说:“我靠车子代步。”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问:“只靠喝稀粥罢了。”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就勉强走走,每天走三四里,渐渐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服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左师公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你。年龄多大了?”回答:“十五岁了。虽然年少,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回答:“比女人更厉害。”后笑着说:“女人疼爱得更厉害。”回答:“老臣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为她哭泣,因为担心她远嫁,也真够伤心的了。”走了以后,您并不是不想她,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祝告说:‘千万不要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一代代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了。”说:“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这是因为他们当中近的灾祸落到自己身上,远的灾祸落到子孙身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却没有功勋,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而拥有的贵重器物太多了啊。”现在您让长安君地位尊贵,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多多地赐予他贵重的器物,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觉得您对他的疼爱不如对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子义听到了这件事,国君的儿子啊,是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珍宝,何况做臣子的呢。”

逐句剖析

"赵太后新用事":赵太后刚刚执政,

# 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秦急攻之":秦国就加紧攻打赵国。

# 急:加紧。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

# 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

"齐曰":齐国说:“

"必以长安君为质":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

# 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必:一定。以……为:把……作为。

"兵乃出":才出兵。”

"太后不肯":太后不肯答应,

"大臣强谏":大臣们极力劝谏。

# 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强:竭力,极力。

"太后明谓左右":太后明确对身边的人说:“

# 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明:明白地。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

# 令:让,使。,复言:再说。

"老妇必唾其面":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 唾:吐唾沫,动词。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言":左师触龙说:

# 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愿见太后":希望拜见太后。

# 见:谒见,拜见。

"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

# 揖:应为“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盛气:怒气冲冲。

"入而徐趋":进来后慢步向前走,

# 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入:进入殿内。

"至而自谢":到了太后面前向她道歉,

# 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

"曰":说:“

"老臣病足":老臣脚有毛病,

# 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

"曾不能疾走":连快跑都不能,

# 疾:快。,曾:竟,副词。

"不得见久矣":很久没来看您了。

# 见:指拜见太后。,不得:不能。

"窃自恕":私下里原谅自己,

# 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但又担心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

# 郄: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

"故愿望见太后":所以希望拜见太后。”

# 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太后曰":太后说:“

"老妇恃辇而行":我靠车子代步。”

# 辇: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恃:依靠,凭借。

"曰":问:“

"日食饮得无衰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 衰:减少。,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曰":问:“

"恃粥耳":只靠喝稀粥罢了。”

# 恃:依靠,凭借。

"曰":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

# 殊:很,特别,副词。,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

"乃自强步":就勉强走走,

# 强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

"日三四里":每天走三四里,

# 日:每天(步行)。

"少益耆食":渐渐稍微增加了点食欲,

# 耆:同“嗜”,喜爱。耆食:喜爱吃的食物。,益:增加,动词。,少:稍微,略微,副词。

"和于身":身体也舒服了。”

# 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太后曰":太后说:“

"老妇不能":我做不到。”

"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 少解:稍微变和缓了些。,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

"左师公曰":左师公说:“

# 公:对人的尊称。

"老臣贱息舒祺":我的儿子舒祺,

# 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

"最少":年龄最小,

# 少:年幼。

"不肖":不成才;

# 不肖: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而臣衰":而我又老了,

"窃爱怜之":私下疼爱他,

# 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希望能让他递补黑衣卫士的空额,

# 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以:来,连词。,得:能够。,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

"以卫王宫":来保卫王宫。

"没死以闻":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

# 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以:连词,来。,没:冒昧。没死:冒着死罪。

"太后曰":太后说:“

"敬诺":答应你。

# 诺:表示答应的意思。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敬:表示客气的副词。

"年几何矣":年龄多大了?”

# 几何:多少。

"对曰":回答:“

"十五岁矣":十五岁了。

"虽少":虽然年少,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 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托之:把他托付给(您)。,及:趁。,愿:希望。

"太后曰":太后说:“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 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对曰":回答:“

"甚于妇人":比女人更厉害。”

# 于:比,介词。,甚:厉害,形容词。

"太后笑曰":后笑着说:“

"妇人异甚":女人疼爱得更厉害。”

# 异甚:特别厉害。

"对曰":回答:“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老臣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 贤于:胜过。,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媪: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以为:认为。

"曰":太后说:“

"君过矣":您错了,

# 过:错。,君:您,对人的尊称。

"不若长安君之甚":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 之甚:那样厉害。

"左师公曰":左师公说:“

"父母之爱子":父母疼爱子女,

# 子:这里泛指子女。

"则为之计深远":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

# 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计:打算,考虑。,为:替,介词。

"媪之送燕后也":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

"持其踵":拉着她的脚后,

# 踵: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持:握持。

"为之泣":为她哭泣,

# 泣:小声哭。,为之:为她。

"念悲其远也":因为担心她远嫁,

# 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念悲:惦念并伤心。

"亦哀之矣":也真够伤心的了。”

"已行":走了以后,

"非弗思也":您并不是不想她,

# 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

"祭祀必祝之":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

# 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必:一定,副词。

"祝曰":祝告说:

"‘":‘

"必勿使反":千万不要让她回来啊。

# 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使:让(她)。

"’":’

"岂非计久长":这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

# 计久长:打算得长远。

"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希望她的子孙一代代做国君吗?”

# 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太后曰":太后说:“

"然":是这样。”

"左师公曰":左师公说:“

"今三世以前":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

# 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349—前326)。

"至于赵之为赵":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

# 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

"赵王之子孙侯者":赵王被封侯的子孙,

# 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

"其继有在者乎":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 在者:在侯位的人。,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

"曰":太后说:“

"无有":没有了。”

"曰":说:“

"微独赵":不仅是赵国,

# 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

"诸侯有在者乎":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

"曰":太后说:“

"老妇不闻也":我没听说过。”

"此其近者祸及身":这是因为他们当中近的灾祸落到自己身上,

# 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

"远者及其子孙":远的灾祸落到子孙身上。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 则:就,连词。善:好。,人主:国君,诸侯。

"位尊而无功":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却没有功勋,

# 而:可是,转折连词。,尊:尊贵,高贵。,位:地位。

"奉厚而无劳":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

# 劳:功劳。,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

"而挟重器多也":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而拥有的贵重器物太多了啊。”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让长安君地位尊贵,

# 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

# 膏腴: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

"多予之重器":多多地赐予他贵重的器物,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

# 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及今:趁现在(您在世)。

"一旦山陵崩":一旦您百年之后,

# 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 自托:寄托自己。,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 计短:考虑得太短浅。,为:替,介词。,以:认为,动词。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所以觉得您对他的疼爱不如对燕后。”

# 不若:不如。

"太后曰":太后说:“

"诺":好吧,

# 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

"恣君之所使之":任凭您指派他吧。”

# 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恣:任凭。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

# 乘:量词,古代一车上马叫“乘”。质于齐。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约车:套车。约:捆缚,套。

"质于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齐兵乃出":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闻之曰":子义听到了这件事,

# 子义:赵国贤人。

"人主之子也、":国君的儿子啊,

"骨肉之亲也":是国君的亲骨肉啊,

"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

# 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犹:还。

"无劳之奉":没有劳绩的俸禄,

"已守金玉之重也":来守住金玉珍宝,

"而况人臣乎":何况做臣子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散文,讲述战国时秦国趁赵政权交替攻赵,连下三城,赵国向齐国求援却因赵太后溺爱幼子长安君,不愿送其入齐为质而陷入危局。面对赵太后拒谏,触龙采用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的方式,从日常生活切入,以自己为幼子谋职说起,再对比太后对燕后与长安君的不同态度,借“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层层递进展开劝说。文章通过生动的人物对话,展现触龙的语言艺术和劝谏智慧,塑造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臣形象,也揭示了父母真正爱子需为其长远考虑的深刻道理,是一篇充满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历史散文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战国策・赵策四》记载,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离世,年幼的赵孝成王即位,由赵威后临朝摄政。此时,秦国瞅准赵国政权更迭的时机,挥师东进,一举夺下赵国三座城池。危局之下,赵国向齐国求援,可齐国开出条件:必须让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入齐为质,才肯出兵相助。赵威后对长安君宠爱至极,面对群臣苦谏,她态度强硬,甚至放话:“再有劝我送长安君为质者,绝不轻饶!”就在赵国存亡悬于一线之际,老臣触龙挺身而出。他避开强硬劝说,从日常寒暄切入,以自己为幼子谋职的恳切之情,慢慢软化太后心防,再以“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层层深入。最终,赵威后被触龙的言辞说服,同意送长安君入齐,齐国援兵及时赶到,化解了赵国的亡国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也是一篇以人物劝谏为题材的文章。文章描绘了战国时期,赵国面临秦国入侵、齐国要求以长安君为质才肯救援的危急局面,赵太后因溺爱幼子拒谏,致使国家危机加深。触龙在此情况下,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送长安君入齐为质,成功化解赵国危难。体现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以及其高超的劝谏智慧和思想工作才能。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篇“秦兵犯赵,齐要长安君为质”与结尾“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形成因果闭环,凸显触龙谏说的成效。

3. 分段赏析

开篇:危局骤现,矛盾激化。以“赵君新亡,秦兵犯赵”点明时代背景,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际连克三城,赵国向齐国求援却遭“长安君为质”的条件。赵太后“必唾其面”的强硬表态,将“国家安危”与“母子私情”的矛盾推向顶点。此处通过“秦兵犯赵”“齐要人质”“太后拒谏”三层递进,营造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为触龙的出场设置了极具挑战性的语境。作者以简笔勾勒冲突,却暗藏“私爱”与“公义”的深层对立,为后续谏说埋下伏笔。第二三段触龙以“老臣病足”为由求见,先以“起居饮食”等日常话题切入,用衰老之态与关切之语拉近与太后的距离。“太后之色少解”的细节,暗示其从“盛气而揖之”到“放松警惕”的心理转变。此段妙在以“养生之道”作引子,避开直接劝谏,如同“以温水化坚冰”,消解了太后的对抗情绪,为后续论辩拆除了情感屏障。并且触龙借为幼子舒祺“请补黑衣”之事,主动暴露“爱子心切”的私心,与太后形成情感共鸣。“妇人异甚”的回应与“笑曰”的神态,显示太后已将触龙视为“同病相怜”的倾诉对象,甚至饶有兴致地争论“谁更疼爱幼子”。此处触龙以“示弱”换取信任,用“私情”打开话匣,使太后从“拒谏者”变为“倾诉者”,为转入正题奠定基础。第四段触龙故意称太后“爱燕后胜过长安君”,激起太后反驳“君过矣”,顺势引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核心论点。他以太后送燕后出嫁时“持其踵泣”却“祝勿使反”为例,称赞其为燕后“计久长”的明智,反衬对长安君“尊位封土而不令有功”的“计短”。此段妙在不直接批评太后溺爱,而是以“爱得不够深远”委婉切入,让太后在“被肯定”的舒适感中接受质疑,体现“以柔克刚”的智慧。并且以“诸侯子孙继世为侯者少”的历史教训,指出其因“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败落,类比长安君现状,直言“山陵崩后何以自托于赵”。“尊位”“膏腴之地”“重器”等词的堆砌,与“无功无劳”形成强烈反差,以危机感冲击太后的溺爱心理。此处论辩从“情感共鸣”转向“现实利害”,将“爱子”与“爱国”捆绑,迫使太后正视“长安君必须立功于国”的根本问题。第五段触龙始终未提“入质”二字,太后却主动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双方以默契达成共识。文末“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的结局,既回应开篇危局,又以喜剧性收尾凸显触龙谏说的成效。作者以“心照不宣”的留白手法,展现论辩的最高境界——无需直言,却让对方自悟其理。结构上,从“国家危机”到“危机解除”形成闭环,“太后态度转变”与“触龙谏说策略”双线并行,使全文逻辑严密,余味悠长。本文通过“危局设障—情感破冰—道理渗透—利害警醒—默契收官”的递进结构,展现触龙“迂回攻心”的谏说智慧。其核心在于:不否定太后的“爱子之心”,而是引导其将“私爱”升华为“为公计深远”的“大爱”。这种“以情入理、以柔克刚”的说服策略,既体现了《战国策》中纵横家的论辩艺术,也揭示了“洞察人性、因势利导”的沟通哲学。

4. 作品点评

触龙的劝谏自始至终未提及"让长安君做人质",但太后却不由自主地说出"任凭您安排他",同样没有明说派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与触龙的精彩劝说相互配合,相映成趣。两人心照不宣地达成默契,丝毫没有尴尬之感。文章最后以"于是为长安君准备百辆马车,到齐国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作结,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同时增添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凸显了触龙劝谏的显著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触詟(即触龙)谅毅,皆以从容纳说而取成功,与夫强谏干廷,怒骂于上,发上冲冠,自恃必死者,力少而功倍矣。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六引鲍氏评

# 此篇琐笔碎墨,于中最为小样;然某特神会其自首至尾,寸寸节节,俱是妙避“长安君”三字。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色稍解”,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其间苦甘浅深,一一俱有至理.其文乃都在笔墨之外,政未易于琐碎处尽之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 左师之谏,得力在先叙两人老景,所谓同病相怜,太后不和之色安得不解。其初来时,若不为长安君而来;及言长安君,又若止为长安君计深远,闲闲说入,令威后自然感悟。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三

# 通篇琐碎之笔,临了忽作曼声,读之无限感慨。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村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 字字机警,笔笔针锋,自送手挥,旁敲远击,绝不使直笔,绝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隐,自能令人首肯,真是异样出色。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 左师言固善矣,亦会值赵太后明智,易以理谕耳。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二十六

# 触詟之言,可为人臣进谏之法,巽之妙也。子义之言,可为人臣宣劳之劝,蹇之义也。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韩幕庐

# 老臣老妇,款曲细烦,令人无可加怒。说到儿女之事,只作闲论,并不着急,听者自然意解。其语言文字,当日所有举动之传神,口吻之中节,则作者摹写精细处。有一毫火气,说不成此事;有一毫火气,构不出此文。说妇人有说术,强谏非术也。通篇全反强谏二字。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俞桐川

# 触詟之言,可为人臣进谏之法,巽之妙也。子义之言,可为人臣宣劳之劝,蹇之义也。 引俞桐川评:老臣老妇,款曲细烦,令人无可加怒。说到儿女之事,只作闲论,并不着急,听者自然意解。其语言文字,当日所有举动之传神,口吻之中节,则作者摹写精细处。有一毫火气,说不成此事;有一毫火气,构不出此文。说妇人有说术,强谏非术也。通篇全反强谏二字。 引倪家咸评:前半纯是闲话,无一语闲话。譬如国手下棋,闲闲布置,入后皆成要着;到收局处,只争一劫,已踞胜势。如此行文,真乃出神入化。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倪家咸

# 摹神微密之文,必细分节次,愈见关目步骤之工。意越冷,越投机;语越宽,越醒听;由其冷意无非苦心,宽语悉是苦口也。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五引退谷

# 从一爱字迎机而入,语语说向太后心坎里来。故并不露出必要长安君出质,而太后早巳死心塌地。进言之妙,莫过于此。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下一篇:先秦·庄子及弟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