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后新用事":赵太后刚刚执政,
# 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秦急攻之":秦国就加紧攻打赵国。
# 急:加紧。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
# 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
"齐曰":齐国说:“
"必以长安君为质":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
# 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必:一定。以……为:把……作为。
"兵乃出":才出兵。”
"太后不肯":太后不肯答应,
"大臣强谏":大臣们极力劝谏。
# 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强:竭力,极力。
"太后明谓左右":太后明确对身边的人说:“
# 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明:明白地。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
# 令:让,使。,复言:再说。
"老妇必唾其面":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 唾:吐唾沫,动词。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言":左师触龙说:
# 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愿见太后":希望拜见太后。
# 见:谒见,拜见。
"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
# 揖:应为“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盛气:怒气冲冲。
"入而徐趋":进来后慢步向前走,
# 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入:进入殿内。
"至而自谢":到了太后面前向她道歉,
# 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
"曰":说:“
"老臣病足":老臣脚有毛病,
# 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
"曾不能疾走":连快跑都不能,
# 疾:快。,曾:竟,副词。
"不得见久矣":很久没来看您了。
# 见:指拜见太后。,不得:不能。
"窃自恕":私下里原谅自己,
# 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但又担心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
# 郄: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
"故愿望见太后":所以希望拜见太后。”
# 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太后曰":太后说:“
"老妇恃辇而行":我靠车子代步。”
# 辇: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恃:依靠,凭借。
"曰":问:“
"日食饮得无衰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 衰:减少。,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曰":问:“
"恃粥耳":只靠喝稀粥罢了。”
# 恃:依靠,凭借。
"曰":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
# 殊:很,特别,副词。,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
"乃自强步":就勉强走走,
# 强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
"日三四里":每天走三四里,
# 日:每天(步行)。
"少益耆食":渐渐稍微增加了点食欲,
# 耆:同“嗜”,喜爱。耆食:喜爱吃的食物。,益:增加,动词。,少:稍微,略微,副词。
"和于身":身体也舒服了。”
# 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太后曰":太后说:“
"老妇不能":我做不到。”
"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 少解:稍微变和缓了些。,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
"左师公曰":左师公说:“
# 公:对人的尊称。
"老臣贱息舒祺":我的儿子舒祺,
# 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
"最少":年龄最小,
# 少:年幼。
"不肖":不成才;
# 不肖: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而臣衰":而我又老了,
"窃爱怜之":私下疼爱他,
# 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希望能让他递补黑衣卫士的空额,
# 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以:来,连词。,得:能够。,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
"以卫王宫":来保卫王宫。
"没死以闻":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
# 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以:连词,来。,没:冒昧。没死:冒着死罪。
"太后曰":太后说:“
"敬诺":答应你。
# 诺:表示答应的意思。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敬:表示客气的副词。
"年几何矣":年龄多大了?”
# 几何:多少。
"对曰":回答:“
"十五岁矣":十五岁了。
"虽少":虽然年少,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 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托之:把他托付给(您)。,及:趁。,愿:希望。
"太后曰":太后说:“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 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对曰":回答:“
"甚于妇人":比女人更厉害。”
# 于:比,介词。,甚:厉害,形容词。
"太后笑曰":后笑着说:“
"妇人异甚":女人疼爱得更厉害。”
# 异甚:特别厉害。
"对曰":回答:“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老臣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 贤于:胜过。,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媪: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以为:认为。
"曰":太后说:“
"君过矣":您错了,
# 过:错。,君:您,对人的尊称。
"不若长安君之甚":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 之甚:那样厉害。
"左师公曰":左师公说:“
"父母之爱子":父母疼爱子女,
# 子:这里泛指子女。
"则为之计深远":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
# 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计:打算,考虑。,为:替,介词。
"媪之送燕后也":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
"持其踵":拉着她的脚后,
# 踵: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持:握持。
"为之泣":为她哭泣,
# 泣:小声哭。,为之:为她。
"念悲其远也":因为担心她远嫁,
# 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念悲:惦念并伤心。
"亦哀之矣":也真够伤心的了。”
"已行":走了以后,
"非弗思也":您并不是不想她,
# 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
"祭祀必祝之":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
# 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必:一定,副词。
"祝曰":祝告说:
"‘":‘
"必勿使反":千万不要让她回来啊。
# 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使:让(她)。
"’":’
"岂非计久长":这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
# 计久长:打算得长远。
"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希望她的子孙一代代做国君吗?”
# 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太后曰":太后说:“
"然":是这样。”
"左师公曰":左师公说:“
"今三世以前":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
# 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349—前326)。
"至于赵之为赵":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
# 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
"赵王之子孙侯者":赵王被封侯的子孙,
# 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
"其继有在者乎":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 在者:在侯位的人。,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
"曰":太后说:“
"无有":没有了。”
"曰":说:“
"微独赵":不仅是赵国,
# 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
"诸侯有在者乎":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
"曰":太后说:“
"老妇不闻也":我没听说过。”
"此其近者祸及身":这是因为他们当中近的灾祸落到自己身上,
# 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
"远者及其子孙":远的灾祸落到子孙身上。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 则:就,连词。善:好。,人主:国君,诸侯。
"位尊而无功":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却没有功勋,
# 而:可是,转折连词。,尊:尊贵,高贵。,位:地位。
"奉厚而无劳":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
# 劳:功劳。,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
"而挟重器多也":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而拥有的贵重器物太多了啊。”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让长安君地位尊贵,
# 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
# 膏腴: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
"多予之重器":多多地赐予他贵重的器物,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
# 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及今:趁现在(您在世)。
"一旦山陵崩":一旦您百年之后,
# 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 自托:寄托自己。,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 计短:考虑得太短浅。,为:替,介词。,以:认为,动词。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所以觉得您对他的疼爱不如对燕后。”
# 不若:不如。
"太后曰":太后说:“
"诺":好吧,
# 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
"恣君之所使之":任凭您指派他吧。”
# 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恣:任凭。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
# 乘:量词,古代一车上马叫“乘”。质于齐。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约车:套车。约:捆缚,套。
"质于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齐兵乃出":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闻之曰":子义听到了这件事,
# 子义:赵国贤人。
"人主之子也、":国君的儿子啊,
"骨肉之亲也":是国君的亲骨肉啊,
"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
# 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犹:还。
"无劳之奉":没有劳绩的俸禄,
"已守金玉之重也":来守住金玉珍宝,
"而况人臣乎":何况做臣子的呢。”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也是一篇以人物劝谏为题材的文章。文章描绘了战国时期,赵国面临秦国入侵、齐国要求以长安君为质才肯救援的危急局面,赵太后因溺爱幼子拒谏,致使国家危机加深。触龙在此情况下,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送长安君入齐为质,成功化解赵国危难。体现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以及其高超的劝谏智慧和思想工作才能。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篇“秦兵犯赵,齐要长安君为质”与结尾“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形成因果闭环,凸显触龙谏说的成效。
3. 分段赏析
开篇:危局骤现,矛盾激化。以“赵君新亡,秦兵犯赵”点明时代背景,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际连克三城,赵国向齐国求援却遭“长安君为质”的条件。赵太后“必唾其面”的强硬表态,将“国家安危”与“母子私情”的矛盾推向顶点。此处通过“秦兵犯赵”“齐要人质”“太后拒谏”三层递进,营造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为触龙的出场设置了极具挑战性的语境。作者以简笔勾勒冲突,却暗藏“私爱”与“公义”的深层对立,为后续谏说埋下伏笔。第二三段触龙以“老臣病足”为由求见,先以“起居饮食”等日常话题切入,用衰老之态与关切之语拉近与太后的距离。“太后之色少解”的细节,暗示其从“盛气而揖之”到“放松警惕”的心理转变。此段妙在以“养生之道”作引子,避开直接劝谏,如同“以温水化坚冰”,消解了太后的对抗情绪,为后续论辩拆除了情感屏障。并且触龙借为幼子舒祺“请补黑衣”之事,主动暴露“爱子心切”的私心,与太后形成情感共鸣。“妇人异甚”的回应与“笑曰”的神态,显示太后已将触龙视为“同病相怜”的倾诉对象,甚至饶有兴致地争论“谁更疼爱幼子”。此处触龙以“示弱”换取信任,用“私情”打开话匣,使太后从“拒谏者”变为“倾诉者”,为转入正题奠定基础。第四段触龙故意称太后“爱燕后胜过长安君”,激起太后反驳“君过矣”,顺势引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核心论点。他以太后送燕后出嫁时“持其踵泣”却“祝勿使反”为例,称赞其为燕后“计久长”的明智,反衬对长安君“尊位封土而不令有功”的“计短”。此段妙在不直接批评太后溺爱,而是以“爱得不够深远”委婉切入,让太后在“被肯定”的舒适感中接受质疑,体现“以柔克刚”的智慧。并且以“诸侯子孙继世为侯者少”的历史教训,指出其因“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败落,类比长安君现状,直言“山陵崩后何以自托于赵”。“尊位”“膏腴之地”“重器”等词的堆砌,与“无功无劳”形成强烈反差,以危机感冲击太后的溺爱心理。此处论辩从“情感共鸣”转向“现实利害”,将“爱子”与“爱国”捆绑,迫使太后正视“长安君必须立功于国”的根本问题。第五段触龙始终未提“入质”二字,太后却主动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双方以默契达成共识。文末“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的结局,既回应开篇危局,又以喜剧性收尾凸显触龙谏说的成效。作者以“心照不宣”的留白手法,展现论辩的最高境界——无需直言,却让对方自悟其理。结构上,从“国家危机”到“危机解除”形成闭环,“太后态度转变”与“触龙谏说策略”双线并行,使全文逻辑严密,余味悠长。本文通过“危局设障—情感破冰—道理渗透—利害警醒—默契收官”的递进结构,展现触龙“迂回攻心”的谏说智慧。其核心在于:不否定太后的“爱子之心”,而是引导其将“私爱”升华为“为公计深远”的“大爱”。这种“以情入理、以柔克刚”的说服策略,既体现了《战国策》中纵横家的论辩艺术,也揭示了“洞察人性、因势利导”的沟通哲学。
4. 作品点评
触龙的劝谏自始至终未提及"让长安君做人质",但太后却不由自主地说出"任凭您安排他",同样没有明说派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与触龙的精彩劝说相互配合,相映成趣。两人心照不宣地达成默契,丝毫没有尴尬之感。文章最后以"于是为长安君准备百辆马车,到齐国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作结,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同时增添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凸显了触龙劝谏的显著成效。
# 触詟(即触龙)谅毅,皆以从容纳说而取成功,与夫强谏干廷,怒骂于上,发上冲冠,自恃必死者,力少而功倍矣。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六引鲍氏评
# 此篇琐笔碎墨,于中最为小样;然某特神会其自首至尾,寸寸节节,俱是妙避“长安君”三字。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色稍解”,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其间苦甘浅深,一一俱有至理.其文乃都在笔墨之外,政未易于琐碎处尽之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 左师之谏,得力在先叙两人老景,所谓同病相怜,太后不和之色安得不解。其初来时,若不为长安君而来;及言长安君,又若止为长安君计深远,闲闲说入,令威后自然感悟。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三
# 通篇琐碎之笔,临了忽作曼声,读之无限感慨。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村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 字字机警,笔笔针锋,自送手挥,旁敲远击,绝不使直笔,绝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隐,自能令人首肯,真是异样出色。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 左师言固善矣,亦会值赵太后明智,易以理谕耳。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二十六
# 触詟之言,可为人臣进谏之法,巽之妙也。子义之言,可为人臣宣劳之劝,蹇之义也。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韩幕庐
# 老臣老妇,款曲细烦,令人无可加怒。说到儿女之事,只作闲论,并不着急,听者自然意解。其语言文字,当日所有举动之传神,口吻之中节,则作者摹写精细处。有一毫火气,说不成此事;有一毫火气,构不出此文。说妇人有说术,强谏非术也。通篇全反强谏二字。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俞桐川
# 触詟之言,可为人臣进谏之法,巽之妙也。子义之言,可为人臣宣劳之劝,蹇之义也。 引俞桐川评:老臣老妇,款曲细烦,令人无可加怒。说到儿女之事,只作闲论,并不着急,听者自然意解。其语言文字,当日所有举动之传神,口吻之中节,则作者摹写精细处。有一毫火气,说不成此事;有一毫火气,构不出此文。说妇人有说术,强谏非术也。通篇全反强谏二字。 引倪家咸评:前半纯是闲话,无一语闲话。譬如国手下棋,闲闲布置,入后皆成要着;到收局处,只争一劫,已踞胜势。如此行文,真乃出神入化。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倪家咸
# 摹神微密之文,必细分节次,愈见关目步骤之工。意越冷,越投机;语越宽,越醒听;由其冷意无非苦心,宽语悉是苦口也。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五引退谷
# 从一爱字迎机而入,语语说向太后心坎里来。故并不露出必要长安君出质,而太后早巳死心塌地。进言之妙,莫过于此。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二
上一篇: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