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n
guǎng
广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nán
yǒu
qiáo
xiū
hàn
yǒu
yóu
qiú
hàn
zhī
guǎng
广
yǒng
jiāng
zhī
yǒng
fāng
qiáo
qiáo
cuò
xīn
yán
chǔ
zhī
guī
yán
hàn
zhī
guǎng
广
yǒng
jiāng
zhī
yǒng
fāng
qiáo
qiáo
cuò
xīn
yán
lóu
zhī
guī
yán
hàn
zhī
guǎng
广
yǒng
jiāng
zhī
yǒng
fāng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逐句剖析

"南有乔木":南山乔木大又高,

# 乔木:高大的树木。,南:南方,周人所谓的南,即今东起淮水中下游两岸,南至汉水、长江中下游地区。

"不可休思":树下不可歇阴凉。

# 思:语气助词,与下文思同。一作“息”。,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

"汉有游女":汉江之上有游女,

# 游女:出游的女子,一说指汉水女神。,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

"不可求思":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之广矣":汉江滔滔宽又广,

"不可泳思":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之永矣":江水悠悠长又长,

# 永:长。,江:江水,即长江。

"不可方思":乘筏渡过不可能。

# 方:通“泭”,用竹木编成筏子。此处用作动词,用木筏渡水。《鲁诗》“方”作“舫”,小舟。

"翘翘错薪":柴草丛丛错杂生,

# 错薪:丛杂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析薪、刈楚为兴。,翘翘: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貌。

"言刈其楚":用刀割取那荆条。

# 楚:灌木名,即牡荆。,刈:割取。,言:语助词。

"之子于归":姑娘就要出嫁了,

# 于归:古代女子出嫁。

"言秣其马":赶快喂饱她的马。

# 秣:用谷草喂马。

"汉之广矣":汉江滔滔宽又广,

"不可泳思":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之永矣":江水悠悠长又长,

"不可方思":乘筏渡过不可能。

"翘翘错薪":柴草丛丛错杂生,

"言刈其蒌":用刀割取那蒌蒿。

# 蒌:蒌蒿,也叫白蒿,一种生在水边的草,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之子于归":姑娘就要出嫁了,

"言秣其驹":赶快喂饱小马驹。

# 驹:小马。

"汉之广矣":汉江滔滔宽又广,

"不可泳思":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之永矣":江水悠悠长又长,

"不可方思":乘筏渡过不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汉广》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四言诗,作者不详。主题是诗人追求女子却求而不得的情歌。诗中诗人深深倾慕一位美丽的女子,却始终无法如愿,这份牵挂纠缠心头,始终难以释怀。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歌谣,将满心的愁绪娓娓道来。全诗的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情感脉络也梳理得十分清晰。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独立成篇,后两章采用叠唱的形式。诗人求爱不得的怅惘,以及那位可望而不可即的汉水游女的身影,仿佛都藏在这反复咏叹的歌声里。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年代已难以确考。据西汉研究《诗经》,江汉流域广袤之地早沐周文王之教化,当地女子深具贞静守礼之德。故有诗人创作此篇,托乔木之高挺、神女之清灵、江汉之浩渺以为喻,深情赞美这片土地上德貌兼备的美丽女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情四言诗,介绍了男子对汉上游女的深切倾慕与求而不得的怅惘。诗中以汉水、长江的浩渺绵长烘托女子可望不可即的距离感,又通过“刈楚”“秣马”等生活细节,将执着又无奈的情思层层递进,传递出单恋中辗转难安的绵长愁绪。

2. 写作手法

起兴:首章以“南有乔木”起兴,此处起兴既暗示樵夫劳作的场景(乔木为山林之景),又点明情感核心(对游女的追求无望),为全诗奠定“求而不得”的基调。后两章则以“翘翘错薪”起兴,通过具体的劳作细节自然过渡到“之子于归”的幻想婚嫁场景,因贴合日常经验而显得真实可感。比喻:首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表面写树,实则隐喻“游女”的不可接近。乔木的“高”与“无荫”,恰似游女的“美”与“疏离”——她如同高树般令人仰望,却无法为樵夫提供“休憩”的荫凉。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使“求而不得”的怅惘从抽象情绪变为具体画面。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首章以“南有乔木”起兴,看似单纯咏物,实则暗含劳动场景的铺垫——乔木高大无荫,恰如樵夫伐木时仰望的巨树,既点出其日常劳作环境,又以“不可休思”的遗憾隐喻求偶无门的困境。“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直入主题,将“乔木”的自然阻隔与“游女”的情感阻隔并置,前者是具象的空间距离,后者是抽象的心灵距离,二者互为表里,构成“企慕情境”的典型意象。四组“不可”如浪潮迭起:“不可休”是眼前之困,“不可求”是心中所痛,“不可泳”“不可方”则以空间的辽阔(汉水之广、江水之长)强化“不可得”的宿命感,为全诗奠定苍茫怅惘的基调。第二章:次章笔锋一转,从现实的“刈楚”(砍伐荆条)切入虚幻的“秣马”(喂养马匹)。“翘翘错薪”既是对劳动场景的白描(樵夫正整理柴草),又暗含“良材难择”的隐喻——杂乱柴草中,他或许正期待着“楚”(荆条,或喻美好事物)的脱颖而出;而“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的幻想,则将这种期待具象为“迎娶”的仪式:若游女终将嫁我,我定当备好马匹,迎接她的车驾。第三章:末章延续次章的虚实结构,却以“蒌”(蒌蒿,水边低贱植物)替换“楚”(荆条,较贵重的燃料),“驹”(小马)替换“马”(成年马),暗示幻想的降级——从“秣马”到“秣驹”,从“楚”到“蒌”,折射出樵夫对“求而不得”的妥协:既然游女难娶,或许只能退而求其次,想象她嫁作他人妇时,自己仍能以“秣驹”的卑微姿态守护。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幻想,比次章的“直接迎娶”更具悲剧性——它暴露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既不愿放弃希望,又清醒认知现实的不可逾越。“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再次复沓,已非首章的“直陈阻隔”,而是历经幻想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叹息,也不再是对自然阻隔的感慨,而是对命运无常的无力喟叹。

4. 作品点评

这部诗的各篇章虽各自独立成篇,但情感脉络却历历可辨。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樵夫,他对一位清丽姑娘的情愫深种,却终是求而不得。情丝百转难解,他临着浩渺烟波的江水,将满心郁积的惆怅化作歌吟,唱出了这首动人心弦的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王之化自近及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因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而反复咏叹之也。

宋朱熹《诗集传》

# 一诗之句凡二十有四,言“不可”者八焉。

宋刘克《诗说》

# 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则慕说益至。

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

# 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苛政猛于虎》

下一篇:先秦·孟子及弟子《齐桓晋文之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