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g
mě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kǒng
guò
tài
shān
yǒu
rén
zhě
ér
āi
shì
ér
tīng
zhī
shǐ
使
wèn
zhī
yuē
:“
:“
zhī
chóng
yǒu
yōu
zhě
。”
。”
ér
yuē
:“
:“
rán
zhě
jiù
yòu
yān
jīn
yòu
yān
。”
。”
yuē
:“
:“
wéi
?”
?”
yuē
:“
:“
zhèng
。”
。”
yuē
:“
:“
xiǎo
zhì
zhī
zhèng
měng
。”
。”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逐句剖析

"孔子过泰山侧":孔子路过泰山边,

# 过:路过。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 哀:伤心,悲痛。

"夫子式而听之":孔子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听着,

# 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夫子:指孔子。

"使子路问之":派子路问她,

# 子路: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曰":说:“

"子之哭也":你这样哭,

"壹似重有忧者":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 壹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壹似,确实像,很像。壹,确实,的确。重,多。

"而曰":她就说:“

# 而:乃。

"然":是啊。

# 然:是这样的。

"昔者吾舅死于虎":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

# 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吾夫又死焉":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

# 焉:于此,在此。

"今吾子又死焉":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 子:孩子。

"夫子曰":孔子说:“

"何为不去也":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 去:离开。

"曰":妇女回答说:“

"无苛政":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 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夫子曰":孔子说:“

"小子识之":子路要记住:

# 识:同“志”,记住。,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苛政猛于虎也":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 于: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苛政猛于虎》节选自西汉戴圣所编《礼记·檀弓下》,通过孔子师徒途经泰山时遇见一位悲惨妇人的经历,以平实的叙述揭示了暴政对百姓的残害。文章以具体事例为佐证,深刻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压榨与剥削。结尾“苛政猛于虎”这一警句,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其批判力度远超一般政论,甚至比《论语》中的许多论述更具震撼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古代中国,封建统治往往实行严苛的压迫政策,尤其体现在对民众的沉重剥削上,导致社会经济陷入困顿。诸如繁重的田税、各种捐税以及无休止的徭役,给广大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压力。孔孟所倡导的民本思想,对这类暴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本文所述的故事,实际上最早见于儒家重要典籍《礼记》,而非《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此段为故事的开端,简洁地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孔子过泰山侧”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这一地点的选择颇具深意,泰山在古代象征着庄严和神圣,而在此处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描绘出一位妇人在墓前悲痛哭泣的画面,“哀”字直接体现出妇人内心的悲痛程度,营造出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夫子式而听之”,“式”同“轼”,是车前的扶手横木,孔子扶着车轼侧耳倾听,这一动作展现出孔子对妇人哭声的关注和重视,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随时体察下情、关心民间疾苦的情怀。同时,这种姿势也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尽管妇人身份贫贱,但孔子依然给予尊重。“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孔子让子路去询问妇人哭泣的原因,“使子路问之”体现出孔子的谨慎和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他并没有直接与妇人交流,而是通过子路去了解情况。“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壹似”强调了妇人哭泣的程度,好像有很重大的忧愁之事。子路的询问引出了下文妇人的悲诉,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为揭示主题埋下了伏笔。“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妇人听到子路的询问后,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沉痛地倾诉了自己家庭的悲惨遭遇。“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她一连串地说出公公、丈夫和儿子都死于老虎之口,祖孙三代命丧虎口,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不仅让人对妇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更引发了对造成这种悲剧原因的思考。从常理来看,面对如此严重的虎患,妇人应该会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但她却没有,这其中必有隐情。“夫子曰:‘何为不去也?’”孔子在听到妇人的回答后,产生了困惑不解,于是发出了“何为不去也”的疑问。在孔子看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这个妇人一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居住在虎患肆虐的荒山野林里,公公、丈夫和儿子相继惨死虎口,却仍不搬走离开,这似乎违背了常理。这一疑问也反映出孔子对妇人行为的意外和不解,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他对背后原因的探究。“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妇人的回答“无苛政”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所在。“无苛政”三字,字字千钧,它揭示了妇人宁可忍受虎患,也不愿离开的原因。这里的“苛政”指的是苛刻的赋税和徭役,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妇人之所以不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相比之下,老虎的威胁反而显得微不足道。“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孔子听到妇人的回答后,感慨地说道“你们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通过妇人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的悲惨遭遇,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鞭挞。“苛政猛于虎”这一结论,既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说服力,更富于生动具体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千古名句,深刻地教育着后人要重视民生,反对苛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以政杀人,无异于刃,孟夫子比之“率兽食人”。《史记·王温舒传》曰:“其爪牙吏,虎而冠。”然则苛政一行,是纵百千之虎于城邑中,择人而食也。以城邑不可居,方恋恋于泰山之侧。三世喂虎,还是为苛政所驱,究竟死于其政耳!夫子戒小子之言,至今读之,犹令涕下,当日鲁政不问可知矣!吾愿天下后世,凡仕宦者,皆书此一幅,置之座右。

清林西仲《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

# 文不满百字,而其中有山有墓,有哭者,有听者;有虎之猛,有苛政之更猛。无数景物,无数情态,洵简练之至。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野有蔓草》

下一篇:先秦·佚名《汉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