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天时: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人和:众人的团结一致。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小城,
#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七里之郭":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而攻之而不胜":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而:表示修饰关系。,环:围。
"夫环而攻之":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必有得天时者矣":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然而不胜者":可是不能取胜,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 城:城墙。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 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 坚利:指装备精良。坚,坚固。利,锋利、锐利。,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米粟非不多也":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 多:充足。,米粟:泛指粮食。粟,谷。
"委而去之":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之,代词,代“城”。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 是:代词,这。
"故曰":所以说:
# 故:连词,因此,所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限制”的意思。以:介词,凭,靠。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国:国防。山溪:泛指山河。险: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之利:指武器的锐利。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多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 得道者: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失道者寡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 寡:少。,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助之至":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 之至:到达极点。至:极点。
"亲戚畔之":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 之:意思是“到、到达”。,畔:同“叛”,背叛。,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多助之至":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 至:意思是“极点”。
"天下顺之":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 顺:归顺,服从
"以天下之所顺":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凭借。
"攻亲戚之所畔":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要么不战斗,
# 故君子有不战:“故君子”句: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故:所以。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有:要么,或者。
"战必胜矣":(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 胜:取得胜利。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论文。文章通过对比“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战争条件,强调“人和”是取胜的关键因素,由此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论证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2. 分段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第二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与“地利”的轻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 作品点评
本文逻辑层次分明,行文结构严密,论述气势连贯流畅。作者善用排比句式强化论证力度,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连续铺排,既增强语势又深化论点。文章采用比喻论证手法,虽主张"仁者无敌",却以战争现象切入:表面探讨军事攻守之道,实则借"得道多助"的结论,为推行"仁政"主张提供理论支撑。这种以战喻政的表述策略,既符合战国时期诸侯关注军事的心理,又巧妙传递了儒家政治理想。文本论证呈现多重特色:在思辨层面,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的纵向剖析,构建起严密的逻辑链条;在修辞层面,排比与对比交织使用,如将"寡助之至"与"多助之至"作极端对照,强化观点冲击力;在政治哲学层面,突破传统兵家思维,将军事成败与政治伦理相联结,提出"人和"本质上源于"仁政"的深层洞见。全篇以递进式论证为经,以修辞技法为纬,形成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说理体系。
# 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清哲学家焦循
# 这篇短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观点正确鲜明,论证严密有力,无论思想内容或说理方法,都值得肯定和借鉴。文章的主旨十分明确,即高度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就是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即能不能推行仁政)。孟子的这个结论,和他一贯宣传的“民为贵,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得其心斯得民”(《离娄上》)“与百姓同乐则王(《梁惠王下》)的主张是一致的,也是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孟子的这个认识,正是总结了人们的认识经验和历史教训而获得的,因而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的。不过,孟子处在列强纷争、崇尚武力、蔑视仁政的动乱时代,他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教授卢元《古文鉴赏辞典》
上一篇:先秦·韩非《滥竽充数》
下一篇:先秦·佚名《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