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
chōng
shù

朝代:先秦作者:韩非浏览量:2
xuān
wáng
shǐ
使
rén
chuī
sān
bǎi
rén
nán
guō
chǔ
shì
qǐng
wèi
wáng
chuī
xuān
wáng
yuè
zhī
lǐn
shí
shù
bǎi
rén
xuān
wáng
mǐn
wáng
hào
tīng
zhī
chǔ
shì
táo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逐句剖析

"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让人吹竽,

#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使:让。,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必三百人":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 必:一定,必须,总是。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

# 为:给,替。,请:请求,要求。,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南郭:复姓。

"宣王说之":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

# 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 以:用,拿。,食:供养。,廪:粮食。

"宣王死":齐宣王去世后,

"湣王立":齐湣王继承王位,

# 立:继承王位。,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好一一听之":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

# 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处士逃":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 逃:逃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滥竽充数》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讲述了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却混在齐宣王的三百人乐队中装模作样,领取俸禄。待喜好听独奏的齐湣王继位后,他因无法再蒙混过关而仓皇逃走。这则故事以简洁的叙事手法,生动地揭示了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讽刺了弄虚作假行为终将败露的道理,同时也对当权者考察人才的方式提出了反思。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一句,“必”字点明宣王喜好排场,非三百人齐奏不可,这为南郭处士混入提供了条件。“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中,“请”字显出南郭主动钻营,“说之”则表明宣王未经细察便欣然接纳,暗示其用人失察。“廪食以数百人”说明南郭与其他乐师享受同等俸禄,更凸显其不劳而获。“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是关键转折,“好一一听之”与“必三百人”形成鲜明对比,新君喜听独奏,制度一变,漏洞立现。“处士逃”三字简洁有力,“逃”字尤为传神,生动刻画出南郭处士谎言败露后仓皇失措、无法再蒙混的窘态,整个故事讽刺的焦点和寓意在此集中爆发。他的经历说明,不学无术、靠蒙混过日子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虚假终究是虚假,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迟早会暴露无遗。要想真正取得成功,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踏实努力、勤奋学习。唯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从容应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挫折和考验。《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冒充内行,或用劣质品掺在好东西里以次充好。南郭先生也因此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千百年来,这则寓意深刻的故事广为流传,警示人们:投机取巧或许一时得逞,却终究难逃现实的检验。它强调个人应当勤学苦练,努力提升自身本领,切实具备真才实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下一篇: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