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切紫庭垂":清雅的翠竹垂立于皇宫庭院,
"葳蕤防露枝":枝叶繁茂,好似在防备着露水沾湿枝丫。
"色无玄月变":竹色不因深秋而凋萎,
"声有惠风吹":竹声随和风轻响,清音悦耳。
"高节人相重":竹节高挺,世人敬重其气节,
"虚心世所知":竹心虚空,天下皆知其谦逊。
"凤皇佳可食":竹实甘美凤凰最喜欢食用,
# 皇:一作凰。
"一去一来仪":凤凰一来一去而有容仪。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开篇勾勒竹子生长之态,“清切”二字,既点明竹子所处环境的清幽雅致,又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的清脆声音,似有丝丝凉意拂面。“紫庭垂”描绘竹子高高垂下,其身姿挺拔且修长,为宫廷增添了一抹静谧的绿意,展现出不凡的气质。“葳蕤”一词着重刻画竹子枝叶繁茂的模样,“防露枝”则进一步说明枝叶的细密,好似能阻挡露水的侵袭,生动地呈现出竹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外观,给人以清新之感,为全诗奠定赞美竹子的基调。颔联“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此句从竹子的色泽与声音入手,“色无玄月变”,意即竹子的颜色始终如一,不会像月亮那样有阴晴圆缺、明暗变化,凸显出竹子的坚贞,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它都坚守本色。“声有惠风吹”,描绘微风吹拂时,竹子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与惠风轻声交谈,“惠风”本就轻柔舒适,二者相映,以动衬静,既展现竹子的灵动,又营造出悠然闲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竹子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颈联“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这两句直入竹子的精神内核,“高节”一语双关,既指竹子枝干修长、节节高升,又寓意其拥有高尚的气节,正因如此,历来为人们所敬重推崇。“虚心”同样兼具竹子中空的形态特点与谦逊的品德内涵,世人皆知竹子虚心纳物,不骄不躁,诗人借此将竹子拟人化,把人的美好品德赋予竹子,使竹子形象升华,也含蓄地表达出对这种高尚品质的倡导与追求。尾联“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结尾巧用典故,凤凰乃祥瑞之鸟,“凤凰佳可食”,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侧面烘托出竹子的高洁珍贵,能成为凤凰的食物,可见其非凡品质。“一去一来仪”,描绘凤凰来去之间仪态万方,它们因竹而来,既增添了诗的神话色彩,又借凤凰的高贵再次映衬竹子的超凡脱俗,使得竹子在全诗结尾处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引发读者对竹子所象征的美好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