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自生听":世间万物自然能聆听声音,
# 听:名词,声音。,生:一作此。
"太空恒寂寥":浩瀚太空却永远寂静无声。
# 寂寥:寂静。,太空:太虚空,谓浩浩宇宙之虚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
"还从静中起":声响原本从寂静中产生,
# 从:一作应。
"却向静中消":最终又回归到寂静之中。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诗人通过声音与寂静的微妙关系,展现了动静相生的自然规律。诗中“万物自生听”与“太空恒寂寥”的对比,揭示了有声与无声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朴素思考。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全诗通过“自生听”“静中起”“静中消”的动态描写与“太空恒寂寥”的静态意境相对照,以声音的生灭现象阐释缘起性空的佛理。
3. 分段赏析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这两句以宇宙为背景,探讨声音与寂静的辩证关系。“万物自生听”指出声音是自然因缘和合的产物,并非独立存在;而“太空恒寂寥”则揭示宇宙的本质是寂静的,声音只是短暂的现象。诗人通过对比“有声”与“无声”,暗示了动静相生的自然规律,语言简练却蕴含深刻的禅理。“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进一步阐释声音的起源与归宿:一切声响皆从寂静中产生,最终又回归寂静。这里以“静”比喻真如实相,强调其超越生灭的永恒性,而声音作为“因缘所生法”,必然经历生灭过程。后两句通过动静转化,揭示了佛家“无生法”与“生灭法”的圆融关系,逻辑严密且富有哲思。
# 韦应物诗平平处甚多,至于五字句,则超然出于畦径之外。如《游溪》诗:“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南斋》诗:“春水不生烟,荒岗筠翳石。”《咏声》诗:“万物自生听,太空常寂寥。”如此等句,岂下于“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哉!故白乐天云:“韦苏州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东坡亦云:“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刘云:其资近道,语此渐超。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 胜《咏夜》之作远甚。
明顾璘《批点唐音》
# 此乃静坐功深,领得无始气象,又在希夷、康节前也。较陶靖节“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更入玄通。
清乔亿《剑溪说诗又编》
上一篇:唐·李白《郢门秋怀》
下一篇:唐·张何《织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