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神秀浏览量:2
shēn
shì
shù
xīn
míng
jìng
tái
shí
shí
qín
shì
wù‌
shǐ
使
chén
āi

译文

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心像一块明亮的镜台,明净纯洁。要时时勤快地拂拭,不要让明亮的镜台,沾染上污垢尘埃。

逐句剖析

"身是菩提树":人身如一棵菩提树,

# 菩提:佛教名词,梵语译音,意思是觉悟。菩提树,常绿乔木。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坐在此树下苦思冥想,悟道成佛,所以得此名。此树在佛教徒心目中很神圣,所以要倍加爱护,不使之沾满灰尘。

"心如明镜台":人心像一块明亮的镜台,明净纯洁。

# 明镜:即明镜,指一尘不染,喻心无旁骛,没有杂念。

"时时勤拂拭":要时时勤快地拂拭,

"勿使惹尘埃":不要让明亮的镜台,沾染上污垢尘埃。

# 尘埃:灰尘,喻人的杂念。,惹:一作有,又作染。,勿:一作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一》是唐代高僧神秀所作的一首偈颂。这首偈颂强调了时刻注重自身修养、摒弃世俗贪念的重要性,倡导人们保持心性纯净无瑕。在神秀看来,人的身体仿佛一株菩提树,而心灵则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人们应当时常勤勉地拂拭心灵,确保这面镜子不被任何尘埃所沾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偈颂,也是一首佛教修行诗。诗中借助菩提树和明镜台,形象地说明了人的身体和心灵的状态,传达了佛教重视内心修行、追求心灵纯净的思想理念。

2. 分段赏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身体比作菩提树,菩提树在佛教中具有神圣、纯净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觉悟和智慧;把心灵比作明镜台,明镜台能够清晰地映照万物,象征着心灵的清明和纯净。诗人通过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原本具有纯净的本性和觉悟的潜能,为后文的修行建议做了铺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承接上文,提出了具体的修行方法。“时时勤拂拭”强调修行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净化;“勿使惹尘埃”则明确指出要避免内心的杂念和烦恼的侵扰。“尘埃”在这里象征着人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和不良思想,如贪嗔痴等。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强调了修行过程中要保持警惕,不断去除内心的杂质,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觉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下一篇:唐·吕岩《七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