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tóng
jiāng
guǎng
广
líng
jiù
yóu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shān
míng
wén
yuán
chóu
cāng
jiāng
liú
fēng
míng
liǎng
àn
yuè
zhào
zhōu
jiàn
fēi
wéi
yáng
jiù
yóu
hái
jiāng
liǎng
xíng
lèi
yáo
hǎi
西
tóu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逐句剖析

"山暝闻猿愁":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

# 闻:一作听。,暝:指黄昏。

"沧江急夜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 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风鸣两岸叶":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

"月照一孤舟":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非吾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维扬忆旧游":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 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还将两行泪":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

# 两:一作数。

"遥寄海西头":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 海西头: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遥寄:远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舟行夜泊为背景,前四句聚焦“宿桐庐江”的江夜图景:暮色中猿声凄切,急流江水奔涌,秋风拂动两岸木叶,冷月映照江心孤舟。通过“暝、猿、急、鸣、孤”等意象叠加,营造出清峭孤寂的意境,暗含诗人漂泊羁旅的愁绪。后四句转入“寄广陵旧游”的抒情维度,诗人以“非吾土”道出客居异乡的疏离感,借“忆旧游”直抒对扬州故友的深切思念。尾联“将泪遥寄”的奇想,将无形之思化为可渡江海的泪滴,既呼应前文江流意象,又深化了天涯孤客的怅惘。全诗采用“前景后情”的经典结构,景语皆情语:江流之“急”暗喻心潮难平,孤舟之“静”反衬客心动荡,月光之“冷”映照情怀凄怆。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既延续了盛唐山水诗的意境传统,又凸显孟浩然“淡而不薄”的抒情特质——将仕途失意的隐痛融入友情的追忆,使全诗在清冷中透出温暖的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孟浩然在科举失利后离开长安,为排遣心中郁结,曾漫游于江南一带。其五言律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即创作于泊舟桐江之夜,借江畔孤舟与瑟瑟秋风,遥寄对扬州故友的深切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友诗,借秋夜桐江的孤寂景致,以情景交融手法抒发仕途失意后的漂泊之叹与对扬州故友的深切思念,将客居愁绪与人生怅惘凝练于"建德非吾土"的时空错位感中。全篇通过"风鸣叶落""月照孤舟"等清冷意象构建孤寂清冷的意境,在"泪寄海西头"的直抒胸臆中完成羁旅孤寂与友情的双重情感投射。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通过描写秋夜桐江的孤寂景致与仕途失意后的漂泊之叹与对扬州故友的深切思念的感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山暝”“猿愁”勾勒出日暮时分的萧瑟图景。诗人伫立江畔,猿啼声声入耳,仿佛连猿声都浸染着愁绪,环境的清冷与内心的黯淡交织,奠定了全诗的孤寂基调。次句“沧江急夜流”中,“急”字尤为传神,既写江水奔涌之态,又暗喻诗人漂泊无依的焦灼心境。江水的湍急与诗人内心的动荡形成共振,情感如暗流般汹涌。颔联由听觉转向视觉,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风过两岸,木叶沙沙作响,其声之急迫与江流相呼应;月光洒落,唯见一叶孤舟漂泊江心。“孤舟”意象直击诗人独客异乡的凄凉,而“风鸣”与“月照”的视听结合,更强化了舟中动荡不定的羁旅之感。此联看似写景平缓,实则暗含诗人对命运浮沉的隐忧,与首联的“急”形成张力。颈联由景及情,直抒胸臆。诗人点明客居建德的漂泊感,“非吾土”化用王粲《登楼赋》之典,暗含对故乡的眷恋与身世飘零的怅惘。后句转忆扬州旧友,“忆”字看似平淡,却暗藏应试落第后的失意——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应试不第,漫游吴越实为排遣愁闷,故友之思实为对功业未就的自我宽慰。尾联以泪寄情,收束全诗。诗人将羁旅之愁、身世之叹凝为“两行泪”,借沧江夜流遥寄扬州故友。此句化用“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意境,却以“泪”代“愁心”,情感更为沉痛真挚。末句“海西头”呼应“沧江急夜流”,空间上的遥远与情感上的绵长相映,余韵悠远。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宿桐庐江的羁旅夜泊为背景,通过清寂萧瑟的江景与孤舟意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同时将思乡之念与怀友之情融为一体,暗含科举失意后的怅惘。全诗以“情景交融”为脉络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孤”似病,天趣自得。大有洗炼,非率尔得者。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三、四意象逼削。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健举,工于发端,(首联下)。旅况寥落,情景如绘(“月照”句下)。情深语挚(末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孟公诗高于起调,故清而不寒。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二十字可作十五六层,而一气贯注,无斧凿痕迹(前四句下)。

清孙洙、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薛逢《长安夜雨》

下一篇:唐·神秀《偈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