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雨通宵又彻明":连绵不断的雨下了一整夜直到天明,
# 彻明:彻旦。,滞雨:久雨。滞,滞留不去。
"百忧如草雨中生":我的各种忧愁就像雨中的草一样疯长。
"心关桂玉天难晓":心中为柴米油盐等高昂的生活费用而忧虑,
# 桂玉:《战国策·楚策三》记苏秦至楚,三日便去,楚王问故,秦曰:“楚国食贵於玉,薪贵於桂。”后以桂玉喻生活费用昂贵。
"运落风波梦亦惊":却难以看到希望,命运坎坷波折,连在梦中都时常被惊扰。
# 风波:比喻纠纷或患难。,运落:运气衰落,命运不佳。
"压树早鸦飞不散":树上聚集着早鸦,它们飞散不去,
"到窗寒鼓湿无声":沉闷的鼓声传到窗前,因雨夜潮湿而微弱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当年的志向如今都已消失殆尽,
"白发新添四五茎":头上又新添了四五根白发。
# 茎:量词,犹根。
晚唐诗人
薛逢(806?~874?),唐代诗人。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会昌元年进士,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其文辞俊拔,所作《凿混沌赋》《真珠帘赋》等赋大为时人所称。其诗名颇盛,工于七律,风格俊爽,多悼古悲今、抒发抑郁之作,《宫词》一诗流传最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长安夜雨》是唐代诗人薛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忧”贯穿,通过描绘凄冷萧瑟的雨夜景象,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生活困顿的无奈以及时光流逝的哀叹,深刻体现了晚唐士大夫在乱世中理想幻灭、抱负难展的普遍困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句“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中,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且侧面体现忧愁如青草生长般不断滋生,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借景抒情:颈联“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通过萧瑟景物的刻画,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困顿与壮志消磨的悲怆之情融入其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漫长的氛围。“滞雨”点明雨下得久且不停,“通宵又彻明”极言时间之长,从夜晚一直延续到清晨。在这样的雨夜中,作者的“百忧”如同雨中肆意生长的野草,一发不可收拾。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无形的忧愁具象化,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忧愁的繁多与沉重。颔联“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作者将笔触深入到生活与命运层面。“桂玉”一词,形象地描绘出长安生活成本的高昂,作者为生计而忧心忡忡,却又感到前路迷茫,如同置身于无尽的黑暗中,难以看到希望的曙光。“运落风波”则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命运的坎坷波折,连在梦中都时常被这些不幸所惊扰,可见命运的不顺对其内心造成的巨大冲击。颈联“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一步渲染氛围。“压树早鸦飞不散”,描绘出树上聚集着众多早鸦,它们似乎被雨夜所困,无法飞走,黑压压的一片,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这是作者所见之景,也暗示着作者内心的压抑情绪难以排解。“到窗寒鼓湿无声”,写沉闷的鼓声传到窗前,却因为雨夜的潮湿而变得微弱无声,这是作者所闻之景。景语皆情语,这些凄冷、萧条的景物,无不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尾联“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作者的情感在此处达到高潮。曾经的他或许意气风发,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但如今在生活的磨砺和命运的打击下,那些志气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头上新添的“四五茎”白发,更是岁月流逝、生命衰老的象征,让作者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 写滞雨,既云“通宵”,再云“又彻明”者,通宵是从初更至五更,又彻明是从五更至天明。此自是窗中一人,从初更至五更,从五更至天明,求睡更不得睡,因而写雨,遂不自觉,亦便成二句也。“如草雨中生”五字,写忧已最确,然写此夜忧又最确。三四承之,言忧之绪甚多,至于更不得睡;忧之来甚重,至于才睡又即醒也(首四句下)。鸦飞不散,写出“压树”二字,鼓湿无声,写出“到窗”二字,妙,妙!便画尽一片昏沉,无数钝置,梦生醉死,抬头不起,异样荒忽神理。更不必说志气销尽,而先已了无生气已(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写尽一夜不寐、忧从中来神理。
清钱朝鼒、王俊臣注,王清臣、陆贻典笺《唐诗鼓吹笺注》
# “通宵彻明”四字,乃一篇之主。“天难晓”、“梦亦惊”,是“通宵”;“鸦不散”、“鼓无声”,是“彻明”也。末二句足“百忧”意。
明末清初钱牧斋等《唐诗鼓吹评注》
# “鼓无声”、“鸦不散”,将雨意说得沉郁。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上一篇: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下一篇: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