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娇妃在紫宸":回想当年在紫宸殿里与梅妃相见,
# 紫宸:殿名,这里泛指唐宫。《唐六典》载:“宣政北日紫宸门,其内日紫宸殿。”
"铅华不御得天真":她不施脂粉,却更显得天真自然。
# 天真:没有做作和虚伪。也作天性解。,御:抵挡。此转指装饰。,铅华:粉脂。
"霜绡虽似当时态":如今看画像的衣着仍似生前那样妙曼,
# 霜绡:画像所用白绳。
"争奈娇波不顾人":无奈那秋波再不能对我顾盼留连。
# 顾:看。,娇波:美丽的情波。,争奈:怎奈。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怀人诗。此诗围绕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展开,全诗以昔衬今,将唐玄宗睹画思人时的痛苦思念与无尽感伤之情抒发得含蓄深沉,意味悠长。
2. 分段赏析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两句是对梅妃生前的追忆。“忆昔”二字开篇,直接点明回忆往昔,将读者带入曾经的宫廷岁月。“娇妃”一词,饱含着唐玄宗对梅妃的宠爱与亲昵之情。“紫宸”点明地点为宫廷,“铅华不御得天真”,“铅华不御”强调梅妃不施粉黛,摒弃外在的装饰,“得天真”则突出她自然纯真的气质,生动展现出梅妃淡雅高洁、天然无雕饰的美丽形象,也暗含着唐玄宗对这种本真之美的欣赏与眷恋。“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两句聚焦于梅妃的画像。“霜绡”指代绘有梅妃形象的丝绢,“虽似当时态”说明画像栩栩如生,与生前梅妃的姿态极为相似。然而“争奈”一词笔锋一转,“娇波不顾人”描绘出画中梅妃那娇美的双眼再也无法如生前般向自己投来脉脉温情,以强烈的对比,凸显出唐玄宗面对画像时,物是人非的失落与痛苦,将他对梅妃深深的思念与感伤之情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