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dēng
jīn
huá
guàn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2
bái
xiān
tái
dān
qiū
bié
wàng
yáo
shān
chuān
luàn
yún
lóu
xiè
yān
xiāo
qiān
nián
shù
hóng
fēi
bǎi
chǐ
qiáo
hái
chì
sōng
zi
tiān
zuò
xiāng
yāo

译文

象白玉仙台一样的金华观,象仙人居住的丹丘一样的金华观,又在久别后老远地看见它了。远处,云霞弥漫,山川错杂,眼前,楼观耸立,高入烟霄。金华观的周围,千年老树犹如仙鹤起舞,百尺长桥好似彩虹飞架。啊,金华观,真象仙境一样!我还以为仙人赤松子正在上天的路口上等我,邀请我到神仙世界去呢。

逐句剖析

"白玉仙台古":象白玉仙台一样的金华观,

# 古:一作上。

"丹丘别望遥":象仙人居住的丹丘一样的金华观,又在久别后老远地看见它了。

# 丹丘:冒措千甲仙居任的地万。

"山川乱云日":远处,云霞弥漫,山川错杂,

"楼榭入烟霄":眼前,楼观耸立,高入烟霄。

"鹤舞千年树":金华观的周围,千年老树犹如仙鹤起舞,

"虹飞百尺桥":百尺长桥好似彩虹飞架。

"还疑赤松子":啊,金华观,真象仙境一样!我还以为仙人赤松子正在上天的路口上等我,

# 赤松子:传说是神农时的雨师。,疑:弘治本作“逢”。

"天路坐相邀":邀请我到神仙世界去呢。

# 邀:一作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登金华观》是唐代陈子昂所作的五言律诗。诗的开篇点明金华观的古老与神秘,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描绘春日里山川云雾缭绕,楼榭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色,展现出自然与建筑的雄浑之美。“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以灵动的鹤舞、绚烂的虹影,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奇幻色彩。尾联诗人由景生情,恍惚间似觉仙人相邀,表达出对仙境的向往和超脱尘世的心境。写作手法诗人善用想象与夸张,增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动静结合,使鹤舞、虹飞与静立的楼榭、山川相互映衬,画面富有层次感。首联奠定基调,颔联与颈联绘景,尾联抒情。此诗体现了陈子昂诗歌追求风骨、意境雄浑的特点,展现出其对金华观春日景致的生动描绘与情感的含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日登金华观》是陈子昂创作的诗。关于其创作背景,一说作于仪凤元年(676)至仪凤三年(679)陈子昂居金华山读书时,此时他沉浸于山中景致与读书生活,可能受周围环境启发而作此诗;一说约作于永淳二年(683)进士及第之后居家学仙时,彼时陈子昂对道家思想和修仙生活产生浓厚兴趣,登金华观时触景生情,借诗抒发对仙境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白玉仙台古,丹丘别望遥。”,从形象塑造来看,“白玉仙台古”,以“白玉”形容仙台,赋予其纯洁、高贵的特质,“古”字点明其历史悠久,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座古老而神圣的仙台矗立眼前。“丹丘别望遥”,“丹丘”本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金华观所在之地,“别望遥”则强调其与尘世的距离感,增添了一种缥缈、悠远的意境。从表达技巧上,诗人开篇即运用想象,为全诗定下超凡脱俗的基调,激发读者对金华观的好奇与向往。“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在景色描绘上,“山川乱云日”,展现出春日里山川间云雾缭绕、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的动态画面,“乱”字生动地表现出云雾的变幻莫测,使山川景色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楼榭入烟霄”,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楼榭的高耸,仿佛直插云霄,与烟雾融为一体,既突出了建筑的雄伟壮观,也体现出其与天地相接的气势。从语言风格上,这两句用词大气磅礴,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同时也将自然景色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美感。“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从意象运用角度,“鹤舞千年树”,“鹤”是长寿、高洁的象征,“千年树”则凸显其古老与坚韧,二者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祥瑞的画面,寓意着生命的灵动与永恒。“虹飞百尺桥”,“虹”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绚丽色彩,“百尺桥”强调桥的高大,“飞”字赋予虹动态之美,使整个场景更加鲜活。从表达技巧上,这两句动静结合,通过对鹤舞、虹飞等动态元素与千年树、百尺桥等静态元素的描绘,营造出奇幻而美妙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金华观的神秘与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章俱言九华之古,风景之殊,虽非仙境,而类乎仙境,故言仙师逢于天路也。

清吴廷伟、顾元标《唐诗体经》

# 前解登九华观,后解描写观如仙境,以应首句“白玉”“丹丘”之奇。

清王尧衢《唐诗合解》

# 首韵扼定登观,以“别望遥”三字立案;中二韵就春日申言“别望遥”之胜;末韵仍以望仙意结。

清曹锡彤《唐诗析类集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咏琥珀》

下一篇:唐·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