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黄莺儿":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
# 打起:打得飞走。打,一作却。
"莫教枝上啼":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 莫教:不让。莫,不。
"啼时惊妾梦":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
# 妾:女子的自称。,啼时:一作几回。
"不得到辽西":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 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闺中少妇对远戍辽西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梦”这一意象,展现了思妇试图在虚幻中寻求慰藉的凄美心境,她不惜驱赶啼莺,只为守护那能带她飞越千山万水、与征人相会的梦境。
2. 写作手法
倒叙:开篇先写“打起黄莺儿”的动作,制造悬念;接着说明原因:不让啼叫→怕惊梦→想去辽西见丈夫。这种由果溯因的写法,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最后点明思妇的怨情。倒叙手法让短短四句诗充满戏剧性,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3. 分段赏析
“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诗歌的开篇如奇峰突起,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通常情况下,黄莺因其美妙的歌声而备受喜爱,然而,诗中女主人却要将其赶走,这是为何?接下来的“莫教枝上啼”非但没有解答这个疑问,反而让悬念更加浓厚。黄莺的啼叫声婉转悦耳,正因如此,人们才对其喜爱有加。可诗人却在此句中进一步刻画出女主人的反常心理。春天里的哀怨郁结于心,让她失去了欣赏鸟语花香的闲情,甚至连平日里喜欢的黄莺也想要驱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第三句点明了“打起黄莺”的真正缘由,怕它惊扰了自己的美梦。在恍然大悟之际,读者不禁感叹女主人为了编织这个梦境所付出的良苦用心。那么,她在梦中究竟寄托了什么愿望呢?第四句“不得到辽西”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女主人因思念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而情切意浓,渴望能在梦中与之团聚。这其中蕴含的深深的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它没有按照传统的起承转合来写。一开头就直接写“打起黄莺儿”这个动作,让人觉得很突然。然后一句一句地说明原因:为什么要赶走黄莺?因为不让它在枝头叫;为什么不让它叫?因为它的叫声会吵醒美梦;为什么怕吵醒梦?因为梦里能去辽西见丈夫。这样一层一层地说清楚,就像剥竹笋一样,剥开一层还有一层。四句诗每一句都在解答上一句的疑问,又引出新的问题。这样的写法让整首诗既完整又巧妙,读起来很有意思。
# 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未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宋张端义《贵耳集》
# 刘须溪云:恨恨无绝。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大概作诗从首至尾辄联属,如有理词状,此四句可为标准矣。
宋范季随《陵阳室中语》
# “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顾璘曰:此所谓调古者。周敬曰:极真极细,愈浅愈深。唐汝询曰:想头高,托意更苦。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闺人梦远是常意,只要想头曲折如此,便佳。
清黄生《唐诗摘钞》
#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令狐楚则曰:“绮席存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咋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
# 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岑嘉州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指方于),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景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
清方贞观《辍锻录》
# 语音一何脆!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此诗有一气相生之妙,音节清脆可爱。唯梦中得到辽西、则相见无期可知,言外意须微参。不怨在辽西者之不得归,而但怨黄莺之惊梦,乃深于怨者。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到辽西,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清马鲁《南苑一知集》
# 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却黄莺儿”,张仲素之“提笼忘采桑”……或天真烂漫,成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此等诗虽分四句,实系一事,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冷泉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