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非吏隐":在外做官并非像隐士那样超然避世,
"心事好幽偏":我的心思却偏爱清幽僻静之地。
"考室先依地":建造房屋先依照地势,
"为农且用天":务农便顺应天时。
"辋川朝伐木":清晨到辋川砍伐木材,
"蓝水暮浇田":傍晚去蓝水浇灌田地。
"独与秦山老":独自和苍老的秦山相伴,
"相欢春酒前":在春酒面前相互欢饮。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居诗。通过叙述“考室依地”“为农用天”的生活安排,描写“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的日常劳作场景,展现了在宦游生活中对幽静闲适田园生活的追求与实践,表达了对这种贴近自然、悠然自适生活的喜爱以及与乡邻相融的愉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清晨于辋川伐木,傍晚在蓝水灌田。诗人仅用“伐”“浇”两个动词,配合“朝”“暮”的时间推移,便将隐士一日辛劳与自然融合。不饰色彩,不渲情绪,却让读者从斧斤起落、水声潺潺中,触摸到诗人逃离官场后的心灵安宁。
3. 分段赏析
首联:“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点明虽身在仕途奔波为官,却并非借此隐匿避世,只是内心钟情于清幽偏静之境,展现出诗人在官场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颔联:“考室先依地,为农且用天”,体现出诗人在任职之地用心考量居所,顺应天时从事农事,既有对生活根基的重视,又有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反映出一种务实且贴近生活的态度。颈联:“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描绘出清晨在辋川伐木、傍晚于蓝水浇田的生活场景,充满田园劳作的诗意与韵律,勾勒出一幅闲适自在的乡村生活画卷,也暗示着诗人对这种质朴生活的享受与融入。尾联:“独与秦山老,相欢春酒前”,则刻画了诗人愿与秦山一同老去,在春日美酒前独自欢畅的形象,表现出其超脱尘世喧嚣、甘愿在自然与宁静中度过岁月的洒脱心境,全诗将诗人初入仕途时的复杂心绪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眷恋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挚且意境深远。
上一篇:唐·油蔚《赠别营妓卿卿》
下一篇:唐·李峤《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