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朝代:清作者:郁植浏览量:4
zhěn
huāng
jiāo
niǎo
luàn
jiàn
wén
rén
bǎn
qiáo
西
chóu
biān
tiān
nán
xiǎo
mèng
huán
jiā
liǎng
àn
jiāo
qiān
yàn
gēng
shuāng
yuè
cūn
nóng
dào
cháng
xiān
duàn
kuàng
gāo
chéng

译文

斜靠在枕上,荒郊野外群鸟乱啼,渐渐又听到板桥西边有人声响起。满心忧愁中寻觅诗句,天却还未破晓,睡梦里想回到家乡,道路却容易迷失。两岸生长着茭白芦苇,大雁飞向千里之外,五更时分,霜华满地,明月照着,村中传来鸡鸣。我这个吴地人来到此处早已肝肠寸断,更何况又听到高城传来急促的战鼓声。

逐句剖析

"欹枕荒郊鸟乱啼":斜靠在枕上,荒郊野外群鸟乱啼,

"渐闻人语板桥西":渐渐又听到板桥西边有人声响起。

"愁边觅句天难晓":满心忧愁中寻觅诗句,天却还未破晓,

"梦里还家路易迷":睡梦里想回到家乡,道路却容易迷失。

"两岸茭芦千里雁":两岸生长着茭白芦苇,大雁飞向千里之外,

"五更霜月一村鸡":五更时分,霜华满地,明月照着,村中传来鸡鸣。

"吴侬到此肠先断":我这个吴地人来到此处早已肝肠寸断,

"况复高城急鼓鼙":更何况又听到高城传来急促的战鼓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客晓》是清代诗人郁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羁旅愁思展开,诗人于荒郊欹枕而眠,被鸟乱啼声唤醒,又闻板桥西传来人语,在愁绪萦绕中觅句,却觉天未晓,思乡情切,梦里寻回家路却迷失方向。诗中借景抒情,描绘出荒郊秋景的孤寂清冷,大雁南飞、霜月鸡鸣,皆增添了诗人的愁绪。这首诗对仗工整,直抒胸臆,以细腻笔触刻画羁旅之人的复杂心境,将内心的愁苦与思乡之切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郁植(?—1679)清江苏太仓人,字大本,号东堂。诸生,八岁应试,作《五伦论》,为吴伟业所赞赏。既长,学力益深,为王士禛所赏识。兼工诗。康熙十八年举鸿博,未应试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欹枕荒郊鸟乱啼,渐闻人语板桥西”,诗人开篇描绘出一幅荒郊清晨之景。“欹枕”这一动作,写出诗人在旅舍中慵懒又略带愁绪的姿态。荒郊野外,鸟儿纷乱啼叫,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也扰了诗人的清梦。“渐闻人语板桥西”进一步渲染氛围,从听觉角度,让读者感受到荒郊渐渐有了生气,却也更衬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此联通过对荒郊清晨景物和声音的描写,自然地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愁绪的基调,在语言上平实自然,却生动地勾勒出画面。颔联“愁边觅句天难晓,梦里还家路易迷”,“愁边觅句”写出诗人在愁绪萦绕中试图通过作诗来排解内心的苦闷,然而“天难晓”,一方面指天色未明,另一方面也暗示诗人的愁绪如这未晓的天色般浓重,难以排遣。“梦里还家路易迷”则直抒思乡之情,在梦中踏上回家之路,却迷失方向,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客居他乡的迷茫与无奈。此联对仗工整,在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真挚而深沉。颈联“两岸茭芦千里雁,五更霜月一村鸡”,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绘出一幅极具画面感的荒郊秋景图。两岸生长着茭白和芦苇,大雁在千里长空南飞,点明了时节可能是秋季,也暗示着诗人如大雁般漂泊无依。“五更霜月”写出时间是五更天,霜华满地,明月高悬,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一村鸡”以鸡鸣声打破五更天的寂静,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清幽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在表达技巧上,运用丰富的意象,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羁旅愁思。尾联“吴侬到此肠先断,况复高城急鼓鼙”,“吴侬”点明诗人客居之地,“到此肠先断”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愁苦,到达此地,愁肠已断,极言愁绪之深。“况复高城急鼓鼙”则进一步加重愁情,“况复”表示递进,在原本就愁肠百结的情况下,又听到高城传来急促的战鼓声。战鼓声暗示着可能有战乱,增添了诗人的忧虑和不安,也让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时局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使全诗的情感更加复杂深沉。在表达技巧上,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董俞《满江红 其四 丁未夏泖,滨人剖蚌得径寸大珠,赋此纪异》

下一篇:清·屈大均《答定上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