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dìng
dìng
zhù
tiān
xiàng
huá
hán
méi
zuì
kān
hèn
cháng
zuò
nián
huā

译文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逐句剖析

"定定住天涯":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 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住:自注:一作“任”。,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依依向物华":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 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

# 堪恨:可恨。恨,怅恨,遗憾。,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常作去年花":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 去年花:指早梅。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写诗人漂泊异乡,虽留恋春日美景,却难掩孤独与无奈;后两句“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借梅花喻己,感叹梅花虽坚韧却常错过春日,暗喻自己虽有才华却不得志。诗中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语言含蓄深沉,情感真挚动人。全诗以梅花为线索,既展现了梅花的孤傲品格,又抒发了诗人对身世的感慨,体现了李商隐诗歌“深情绵邈”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忆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其作幕梓州后期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当时正值百花争艳的春日,寒梅早已开过,诗人因不见梅花而触景生情,写下此诗。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辗转漂泊,仕途坎坷,心中常怀愤懑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李商隐春日游玩却不见梅花的情景,描绘了诗人对梅花的怀念与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流离辗转而产生的愤懑与颓唐,营造了一种含蓄深沉、孤独无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梅花坚韧品格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寒梅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寒梅先于春天开放,当春天来临,它已凋零,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孤独坚守,却错过时机,难以实现理想,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怨恨与无奈。对比:“寒梅”与“物华”形成鲜明对比,寒梅代表过去,“物华”代表当下的春天。寒梅早开早谢,而春天的繁华此时才展现。

3. 分段赏析

首句“定定住天涯”便透露出诗人的思绪并未落在梅花上,而是因滞留异乡而深感痛苦。梓州(今四川三台)距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在唐代疆域辽阔的背景下,竟被称为“天涯”,这不仅是地理上的遥远,更是心理上的隔阂。李商隐在仕途困顿、妻子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邀来到梓州。独居异乡,寄身幕府,本就感到孤寂苦闷,未曾想一住便是数年,内心的无聊与抑郁可想而知。这句诗正是他痛苦内心的真实写照。“定定”意为“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觉自己仿佛被永远钉在了这片异乡的土地上。字里行间,既有强烈的苦闷,也有难以言说的厌烦,更有无可奈何的悲哀。被思乡之情与滞留之苦折磨的诗人,精神上不得不寻求慰藉,于是引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诗人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内心深处涌起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一、二两句看似情感截然相反,实则“依依向物华”之情正是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情感相互交织,彼此相通。“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再次出现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春色,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梅花先于春天开放,却在百花盛开时早已凋零,诗人在遗憾之余,不免对它生出怨恨。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深化,正如深切的期待落空后会转化为怨恨一样。然而,对于李商隐来说,这种怨恨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梅花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性,使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年少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却依旧怀才不遇,随后更遭遇一系列不幸与打击,到入川后,心境已颇为颓丧。这早秀先凋、无法与百花共享春光的“寒梅”,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正因看到或想到它,便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感叹。诗写到这里,悄然收笔,透出一种不言而喻的伤感情绪。

4. 作品点评

这首《忆梅》,情感层层递进,曲折深沉,却丝毫不显得散漫破碎或雕琢刻意,关键在于每一次转折都与诗人沉沦漂泊的身世紧密相连。正因如此,全诗显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出浑然天成的意境,在繁多中展现统一的主题,达到了有神无迹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一忆之由,二忆之时,三四忆之反词。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

# 姚培谦曰:自己不能去,却恨寒梅,妙绝。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梅寒大堪恨,忍令我定定天涯,恨之,故忆之,与下章(按指《天涯》)意同。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 “定定”字新。“长作去年花”,“定定”意出,又妙在“依依”二字,如画家皴法,再即“定定”烘染,说得可怜。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末二句用意极曲折可味,但篇幅少狭耳。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何焯:得名最早,却不值荣进之期,此比体也。纪昀:意极曲折。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老将行》

下一篇:唐·武元衡《春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