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lǎo
sōng
shù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2
suì
wǎn
dōng
yán
xià
zhōu
luò
西
shān
yīn
zhòng
cǎo
hán
zhōng
yǒu
qiáo
sōng
shù
shǐ
使
cháng
tàn
bǎi
chǐ
cùn
zhī
shēng
zhí

译文

岁暮之时在东岩之下,环顾四周为何如此凄凉悲伤。太阳落在西山的背面,野草群生泛起寒霜的颜色。其中有株高大的松树,令我长久叹息不已。百尺高的树干上没有一寸多余的枝条,一生独自保持刚直品性。

逐句剖析

"岁晚东岩下":岁暮之时在东岩之下,

"周顾何凄恻":环顾四周为何如此凄凉悲伤。

# 凄恻:凄苦悲伤。,周顾:环顾。

"日落西山阴":太阳落在西山的背面,

# 阴:北面。

"众草起寒色":野草群生泛起寒霜的颜色。

"中有乔松树":其中有株高大的松树,

"使我长叹息":令我长久叹息不已。

"百尺无寸枝":百尺高的树干上没有一寸多余的枝条,

"一生自孤直":一生独自保持刚直品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张老松树》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岁晚时节,诗人于东岩之下,目睹日落西山、众草寒瑟的凄恻景象,却在其中发现挺拔的老松树,不禁为之长叹息。此诗先以萧瑟的环境作铺垫,反衬出老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的孤高正直形象。前四句写景,营造出凄清氛围;后四句聚焦松树,直抒胸臆。这首诗通过对老松树的赞美,寄寓了诗人对坚贞品格与高尚气节的追求,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个人精神追求巧妙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岁晚时节诗人在东岩下所见之景,日落西山,众草寒瑟,而其中挺拔的老松树引发诗人长叹息。借老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的形象,表达了对孤直高节品格的敬慕,寄寓了诗人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的“乔松树”象征着孤直、坚贞的高尚品格。“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松树高达百尺且没有多余的旁枝,象征着一种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精神,诗人借松树这一形象来象征自己所推崇的人格品质。

3. 分段赏析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悽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遵循三部式,描绘了岁末东岩下的景象。“岁晚东岩下,周顾何悽恻”,“岁晚”既可能指一年的秋冬时节,也可象征人生的晚年。诗人站在东岩之下,环顾四周,一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通过日落西山、众草寒色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同时,“寒色”二字不仅写出了草木在寒冷中的外在表现,更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寒冷与孤独,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伤与落寞,为后文写松树做铺垫。“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诗人插入个人反应,看到其中的高大松树,不禁发出叹息,这里的“叹息”内涵丰富,既包含着对松树孤高独立形象的感叹,也有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引起读者的好奇,为尾句对松树品格的赞美蓄势。“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是对松树形象的具体描绘和高度概括。“百尺”突出了松树的高大挺拔,“无寸枝”则强调了它的孤直,没有多余的旁枝来依附或点缀。“一生”二字与诗题中的“老”字相呼应,表明松树的孤直是其一生的坚守,并非一时的表现。诗人借松树的形象,赞颂了那些不畏艰难、不惧孤独,始终坚守正直品格的人,象征着一种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让读者在欣赏松树形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所推崇的精神境界。

4. 作品点评

宋之问的《题张老松树》是一首在咏物诗。此诗以象征手法为核心写作特色,借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的形象,生动且深刻地歌咏了孤直的品格,成为此类主题诗作的优秀典范。无论是从诗歌艺术上对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还是从思想性上对高尚品格的推崇来看,都堪称上上之作。然而,由于此诗所呈现出的高尚格调和宋之问本人的人品存在较大差异,致使诸多唐诗选本未将其选入,这也成为了此诗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

下一篇:唐·李白《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