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shuǐ
diào

朝代:唐作者:佚名浏览量:2
píng
shā
luò
huāng
西
lǒng
shàng
míng
xīng
gāo
shān
chù
kàn
fēng
huǒ
zhuàng
shì
lián
yíng
hòu

译文

夕阳消失在广阔的沙漠尽头,陇山上星光闪烁,夜越来越深。驻守的将士们看到远处的孤山上燃起几处烽火,焦急地等待着出征的鼓声。

逐句剖析

"平沙落日大荒西":夕阳消失在广阔的沙漠尽头,

# 大荒:边远的地方。

"陇上明星高复低":陇山上星光闪烁,夜越来越深。

# 高复低:指星星的位置。

"孤山几处看烽火":驻守的将士们看到远处的孤山上燃起几处烽火,

"壮士连营候鼓鼙":焦急地等待着出征的鼓声。

# 鼓鼙:亦作“鼓鞞”。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壮:一坐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是一首唐代乐府诗,作者不详。诗中首句运用“平沙”“落日”“大荒”三个意象,描绘出雄浑壮阔的边塞黄昏图景;第二句以闪烁的星辰与深邃的夜空,既渲染出塞外夜色的苍凉,也暗示守边岁月的漫长孤寂。第三句刻画边塞地势险峻,隐隐透露出边境局势的紧张氛围;末句则聚焦于将士们的日常状态。全诗借景写人,通过对边塞风光的细腻勾勒与军旅生活的生动呈现,既展现了塞外景色的雄浑壮美,也赞颂了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坚守边疆的坚毅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平沙落日、夜空星辰等边塞风光,展现险要地形,刻画将士生活状态,表达了边塞的辽阔壮美与守边将士的英勇坚韧。

2. 写作手法

渲染:“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平沙”展现沙漠平坦广袤,“落日大荒西”勾勒出夕阳在荒远西边缓缓西沉之景,“陇上明星”点明地点,“高复低”描绘星星随时间移动,从高到低的动态。这些词句组合,细腻渲染出边境黄昏至深夜静谧、悠长且带有寂寥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舒缓基调,也为后文蓄势。反衬:以静衬动,前两句从黄昏写到星夜,描绘出平沙落日、陇上星移的静态画面,营造宁静氛围。“孤山几处看烽火”笔锋一转,描绘出烽火燃起这一动态场景,打破前文宁静。以之前环境的静谧,衬托军情出现时的紧张与急迫,使读者强烈感受到形势变化带来的冲击。铺陈:开篇先写“平沙落日大荒西”,呈现广阔沙漠与落日西沉之景,展现空间的辽阔;接着“陇上明星高复低”,顺着时间推移,描绘夜空星移,呈现时间的流动。从黄昏到星夜,逐步铺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境场景中。铺垫:“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通过描写平缓、静谧的边境黄昏到深夜景色,让读者先沉浸在宁静氛围里。这样的铺垫,与“孤山几处看烽火”中烽火燃起的紧急军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军情突发的意外与紧迫,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生动勾勒出边塞黄昏时分的壮阔景象。“平沙”以平铺直叙之笔,展现出塞外大地的广袤无垠与空旷寂寥;“落日”则捕捉夕阳缓缓西沉的动态瞬间,赋予画面以流动感;“大荒西”点明地点,将视野延伸至遥远的西边荒原,勾勒出一幅雄浑苍茫的塞外黄昏图景。此句从宏观视角切入,在空间上营造出开阔辽远的意境,在时间上暗合黄昏向夜晚过渡的节点,为全诗奠定了苍凉雄浑的基调,同时在结构上,以舒缓的笔调缓缓展开,为后文蓄势。“陇上明星高复低”紧承上句,转而描绘夜幕降临后的边塞景致。随着日落,星辰渐次闪现,天地间万籁俱寂,唯有陇山之上的点点明星闪烁。“高复低”三字堪称绝妙,不仅细腻地描绘出星空在夜空中不断流转、位置变化的动态过程,更巧妙地暗示了时间的悄然流逝,使得原本静谧的夜色更添一份深邃与悠远。此句在结构和语势上延续了首句的舒缓节奏,进一步渲染出边塞夜晚的宁静氛围,引导读者沉浸在这漫长而静谧的时空之中,与前句共同形成一种悠然舒缓的叙述节奏。“孤山几处看烽火”一句笔锋陡然一转,打破前文的宁静,将紧张的军情瞬间推至读者眼前。在古代边防体系中,烽火台是传递敌情的关键设施,一旦发现敌军踪迹,便点燃烽火向周边传递警报。诗中,连营驻守的军士们突然望见几处孤山之巅燃起熊熊烽火,这一画面极具冲击力。“孤山几处”既表明烽火来自远方不同的位置,暗示敌情可能从多个方向逼近,又凸显出警报正由远及近、飞速传递,军情之紧急不言而喻。此句在结构上与前两句形成强烈反差,在语势上由舒缓转为急促,以突兀的紧张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弦。而前两句所营造的宁静氛围,恰如暴风雨前的平静,为这句的紧张情势起到了欲扬先抑、欲张先弛的衬托作用,使得局势的骤变更具戏剧性与张力。“壮士连营候鼓鼙”细致刻画了军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连营”一词,既与首句“大荒”相呼应,展现出军营连绵、军势浩大的壮观场面,又暗示了军队驻扎地域的广阔。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营中壮士们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严阵以待,只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便即刻出征迎敌。“候”字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精准地传达出将士们主动备战、蓄势待发的状态,体现出他们行动的迅速敏捷、戒备的森严谨慎以及军容的严整威武。相较之下,若将“候”改为“听”,则变为被动地等待命令,闻令后才有所行动,瞬间削弱了将士们的果敢与气势,使得诗句的韵味与表现力大打折扣。此句以前一句军情的紧迫为铺垫,二者相互映衬,生动地突显出连营壮士们大敌当前时无所畏惧、从容镇定的豪迈气概与英勇风度,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纯客观笔触写景叙事,摒弃主观情感表达。通过层层渲染、烘托衬垫的手法,营造出富有节奏感的环境氛围,结合结构与语势上的起伏变化,使作品具备强烈的吸引力,令读者沉浸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杨慎列为神品。蒋一葵曰:赋事而其情自见。汪道昆曰:如画塞齐图。周珽曰:雄才浩气,干霄薄云。言当日落星明之际,能登山而望烽火,连营而候鼓鼙,则军律严整有备,更何虏寇之能犯可患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下一篇:唐·宋之问《题张老松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