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未发前":在蝉声还未响起之前,
"已自感流年":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
"一入凄凉耳":当那凄凉的蝉声传入耳中,
"如闻断续弦":就像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弦声。
"晴清依露叶":清晨,晴朗的天空下,露珠依附在树叶上,显得格外清新,
"晚急畏霞天":而到了傍晚,急促的蝉声伴随着晚霞,让我感到有些畏惧。
"何事秋卿咏":为何要在秋天这个时节来吟咏呢?
"逢时亦悄然":即便是遇到了这样的时节,我也只能默默地感受其中的深意。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以“蝉声未发前”作为引子,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时间节点——在蝉鸣还未响起的时刻。接着,诗人用“已自感流年”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感慨。这种在蝉鸣未至时便已感受到岁月匆匆的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珍视,也暗示了他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识。颔联中,诗人通过“一入凄凉耳”描绘了蝉鸣声传入耳中的感受,用“凄凉”一词来形容蝉声,既表达了蝉鸣的清幽,又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哀愁。接着,“如闻断续弦”一句,诗人用“断续弦”来比喻蝉声,形象地描绘出蝉鸣的断断续续,如同琴弦断裂后的余音,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凄凉氛围。颈联诗人转而描绘秋天的景象。在晴朗的清晨,露珠挂在树叶上,与清新的空气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然而,到了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霞光满天,诗人却用“晚急畏霞天”来表达内心的忧虑与不安。这里的“急”字不仅指傍晚时分的急促,更隐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紧迫感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尾联诗人回到主题,提出疑问:“何事秋卿咏?”这里的“秋卿”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对方(白居易),诗人似乎在问:为何要在秋天这个特定的时节来咏叹呢?接着,“逢时亦悄然”一句,诗人用“悄然”来表达自己在特定时刻(如蝉鸣时节)内心的平静与深沉的思考。这种平静并非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和对时光流逝的坦然接受。
上一篇:唐·鲍防《忆长安·二月》
下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