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xuán
kōng

朝代:清作者:邓克劭浏览量:3
shí
píng
qiān
rèn
bàn
kōng
xuán
jìng
jué
chén
jìng
cén
lóu
zhuì
yuǎn
tiān
wān
yán
pàn
yuè
bàn
huà
zhōng
chán
shì
xíng
rén
xiǎo
piāo
rán
xiān

译文

陡峭的石壁如屏风般耸立千仞,古老的寺庙仿佛悬在半空之中。这片净土隔绝了尘世的喧嚣,高耸的楼阁像星辰点缀着远天。一弯新月斜挂在悬崖边的石畔,半幅壁画里沉淀着禅意与空灵。站在高处俯瞰,地上的行人渺小如蚁,恍惚间仿佛御风而行,快要羽化登仙。

逐句剖析

"石屏千仞立":陡峭的石壁如屏风般耸立千仞,

"古寺半空悬":古老的寺庙仿佛悬在半空之中。

"净土绝尘境":这片净土隔绝了尘世的喧嚣,

"岑楼缀远天":高耸的楼阁像星辰点缀着远天。

"一弯岩畔月":一弯新月斜挂在悬崖边的石畔,

"半壁画中禅":半幅壁画里沉淀着禅意与空灵。

"俯视行人小":站在高处俯瞰,地上的行人渺小如蚁,

"飘然意欲仙":恍惚间仿佛御风而行,快要羽化登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悬空寺》是清代诗人邓克劭创作的山水诗作。全诗以悬空寺为空间核心,通过“石屏千仞”“古寺半空”等意象组合,立体呈现寺庙危崖悬立的奇险景观。前两联聚焦空间维度,以“千仞立”与“半空悬”的夸张对比,勾勒出建筑与山体浑然一体的险峻气象;后两联转入时空意境,“岩畔月”与“画中禅”的虚实相生,既拓展了时间维度的永恒感,又赋予宗教场所空灵禅意。尾联“俯视行人小”的视角转换,既强化了建筑耸峙云霄的视觉冲击,又通过“飘然意欲仙”的主观感受,完成物境向心境的升华。全诗以白描手法捕捉建筑奇观,在工整对仗中实现壮美与秀逸的风格平衡,既有传统山水诗的空间经营之妙,又渗透着佛理禅思的哲学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邓克劭:清人。

邓克劭,字如许,灵丘人。诸生。有《自适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两句是描写悬空寺的远景。“石屏千仞立”描绘出陡峭如屏风般的石壁高耸千仞,用“千仞”夸张地突出了石壁的险峻与高大,为悬空寺营造出险峻的背景;“古寺半空悬”直接点明悬空寺悬空而立于半空的奇特景象,简单直白的表述,却生动地展现出悬空寺令人惊叹的建筑特点,为全诗奠定了奇异、壮观的基调。“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两句进一步描绘悬空寺的环境与建筑形态。“净土绝尘境”强调悬空寺所在之地犹如远离尘世喧嚣的净土,一个“绝”字,将其与世俗的隔绝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寺庙的清幽与静谧;“岑楼缀远天”形容高耸的楼阁仿佛点缀在遥远的天际,“缀”字用得巧妙,把楼阁与天空的关系形象化,让悬空寺的高峻与飘逸之感跃然纸上,也暗含着对这一建筑与自然融合之美的赞叹。“一弯岩畔月,半壁画中禅”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空灵的意境。“一弯岩畔月”描绘出在岩石旁,一弯明月高悬的景象,以月的清冷、孤寂,烘托出悬空寺周边环境的清幽;“半壁画中禅”则是说壁画中仿佛蕴含着禅意,一个“半壁”点明壁画的位置与规模,而“禅”字将壁画赋予了宗教的神秘与深邃,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禅意与艺术气息,给人以无限遐想。“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两句则是从诗人自身的感受出发。“俯视行人小”通过俯视的视角,展现出从悬空寺向下看时,行人变得渺小,侧面突出了悬空寺的高耸;“飘然意欲仙”直接抒发诗人此时的感受,仿佛自己也飘飘欲仙,生动地表达出诗人身处悬空寺,被其奇妙景象所感染,产生的超凡脱俗、飘飘欲仙之感,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对悬空寺的陶醉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姚燮《春晚江楼晓吟》

下一篇:清·林旭《狱中示复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