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自去国至今":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
"为时不过四月":不过四个月的时间,
"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 业:已经。
"是甚可怪":这确实很让人奇怪!
"汝此去":你这次去,
"为求学也":目的是求学。
"求学宜先刻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
"又不必交友酬应":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
"千金之资":你带去的费用,
# 资:钱财,费用。
"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
"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
# 告罄:财务用尽。,即:就,便。
"汝如此浪费":何况这样的浪费,
"必非饮食之豪":必定不是花在饮食上,
"起居之阔":也没有花在起居上面,
"必另有所销耗":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
# 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恃:倚仗,依赖。
"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
# 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尽其求学之本分":尽你求学的本分。
"非然者":如果不这样,
"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
"今汝若此":你现在这样,
"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
"用钱事小":花钱是小事,
"而因之息弃学业":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
"损耗精力":耗费精神和力量,
"虚度光阴":虚度时光,
"则国甚大也":就是大事了。
# 国:一作固。
"余前曾致函戒汝":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
# 函:信件。,致:给予。
"须努力用功":一定要努力学习,
"何竟忘之":你怎么就忘了?
"光阴可贵":时间可是很珍贵的,
"求学不易":求学也不容易,
"此中甘苦":这中间的辛苦,
"应自知之":你应该自己去体会,
"毋负老人训也":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 训:教诲、教导。,负:辜负。,毋:不要,不可。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文学家
张之洞(1837~1909),晚清重臣、文学家。字孝达,号香涛、香严、抱冰老人,谥文襄,祖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1889年调湖广总督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创办自强学堂,筹办卢汉铁路。1894年为两江总督,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组练江南自强军。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张,参与策办教育改革。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论诗主张融“宋意入唐格”,斥江西诗派为“魔派”。其诗宏肆典雅,不尚高古奇崛。他亦工骈文,能为宋四六体。著有《张文襄公全集》《广雅堂诗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书信体家训文,也是一篇教育劝诫类文章。这封家书详细介绍了父亲对儿子在钱财使用和学业方面的具体看法和态度。父亲希望儿子能珍惜光阴,努力求学,不辜负长辈的教诲,表达了古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女未来生活的深切忧虑与期望。
2. 分段赏析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此句是父亲对儿子的质问开篇。“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明确指出时间之短,强调在仅仅四个月这样不长的时间跨度里。“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对儿子短时间花光千金的行为表示极度的惊讶和不解。“是甚可怪”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讶异的情绪。这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波澜,父亲原本以为儿子会合理使用钱财,却没想到出现这样意想不到的情况,为后文的教导埋下了伏笔,体现出父亲对儿子金钱花费情况的关注和重视。“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这部分点明儿子出国的目的是求学。“汝此去,为求学也”,直截了当地指出儿子的使命所在。“求学宜先刻苦”,强调了求学应有的态度是勤奋刻苦,就如同建造高楼需要坚实的地基,刻苦是求学成功的基础。“又不必交友酬应”,明确告知儿子求学阶段不需要过多地进行社交应酬活动,要把精力集中在学业上。此句清晰地为儿子指明了方向,体现出父亲对求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儿子正确规划学习生活的期望。“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再次围绕金钱花费展开。“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说明携带的资金数额是比较充足的,正常情况下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又一次对儿子短时间花光钱的行为表示质疑。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足够一年吃的粮食,却在短短四个月就把粮食吃完了,让人难以理解。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儿子花钱的不合理性,引发父亲更深入的思考和担忧。“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父亲开始分析儿子浪费钱财的原因。“汝如此浪费”是对儿子行为的定性。“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排除了因为饮食奢侈、生活起居阔绰导致花钱多的可能性。“必另有所销耗”,推测儿子有其他方面不合理的花销。这体现了父亲的理性思考,他没有盲目指责,而是在分析问题,试图找出儿子浪费钱财背后的真正原因,展现出父亲对事情的认真态度和对儿子的关心。“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父亲从儿子的成长环境和责任角度进行教导。“吾儿恃有汝父庇荫”,指出儿子因为有父亲的庇护,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提醒儿子要了解农业生产的辛苦,体会生活的不易,就像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也应该知道外面世界的风雨。“尽其求学之本分”,强调儿子要尽到求学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有依靠就懈怠。这体现了父亲希望儿子能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懂得珍惜资源,专注于学业。“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阐述不遵守上述要求的后果。“非然者”表示如果不按照父亲所说的去做。“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说明即使儿子学业有成回国,也将一事无成。这就像一颗种子,如果没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最终发芽,也无法茁壮成长为能遮风挡雨的大树。父亲通过这样的警告,让儿子明白遵循教导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求学阶段正确行为的意义。“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情绪。“今汝若此”指儿子目前花钱浪费、不专注学业的状况。“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父亲说从此可能对儿子没有期望了,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强烈。就像一位满怀期待的观众,看着原本寄予厚望的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糟糕,内心充满了失望。这既是对儿子当前行为的不满,也是希望儿子能幡然醒悟,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此句强调了事情的轻重缓急。“用钱事小”表明金钱的花费相对来说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指出因为花钱不当而导致放弃学业、消耗精力、浪费时间才是严重的大事。这就如同在一场战争中,丢失一些物资可能影响不大,但如果因此失去了战斗的意志和时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父亲通过这种对比,让儿子明白学业和时间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金钱的花费。“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父亲提及之前已经写信告诫过儿子。“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说明父亲之前已经给予过儿子提醒和教导。“何竟忘之”表达了对儿子忘记叮嘱的不满和不解。这就像老师多次提醒学生要认真复习,学生却依然没有放在心上,父亲的这种情绪体现出他的无奈和对儿子不重视自己教导的遗憾。“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最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进行总结。“光阴可贵,求学不易”,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求学的艰辛,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求学也如同攀登高峰,充满了困难和挑战。“此中甘苦,应自知之”,希望儿子能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毋负老人训也”,恳请儿子不要辜负自己的教导。此句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在结尾处的深情奏鸣,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深的关爱,希望儿子能够珍惜时光,努力求学,不辜负自己的一番苦心。
下一篇:清·陈维崧《过虎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