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澄波镜面平":太液池澄澈的水波如镜面般平滑,
"无边佳景此宵生":无边的美妙景色在这中秋之夜悄然生发。
"满湖星斗涵秋冷":满湖的河灯宛如星斗,涵映着秋夜的清冷,
"万朵金莲彻夜明":千万朵金莲状的灯盏,在水面彻夜通明。
"逐浪惊鸥光影眩":河灯逐浪起伏,惊起鸥鸟,光影闪烁迷眩,
"随风贴苇往来轻":它们随风轻拂芦苇,往来漂动轻盈自在。
"泛舟何用烧银烛":泛舟湖上何须点燃银烛照明,
"上下花房映月荣":上下辉映的莲花灯房,与明月共同绽放光华。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以比喻开篇,将太液池的澄澈水波比作“镜面”,凸显湖面的平静如镜,为全诗奠定清冷静谧的视觉基调。“无边佳景此宵生”点明中元节夜晚的独特意趣,“生”字暗含美景随夜色悄然浮现的动态感,既交代观灯的时间与环境,又流露出诗人对节令景致的期待与欣赏。颔联:“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运用双重比喻:以“星斗”喻漂浮的河灯,暗合“中元放灯如星落湖面”的民俗意象,“涵秋冷”三字既写秋夜的清寒,又借水波的涵映赋予河灯清冷而璀璨的光泽;“万朵金莲”则以莲花灯的具体形态,凸显灯盏数量之多与彻夜通明的盛景。两句对仗工整,通过自然意象(星斗、秋冷)与人文物象(金莲、灯明)的融合,展现节令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颈联:“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聚焦河灯的动态描写:“逐浪”“随风”以动词勾勒灯随水流漂动的轨迹,“惊鸥”“贴苇”则通过鸥鸟惊起、轻拂芦苇的细节,赋予画面灵动感;“光影眩”状写波光与灯影交叠的迷幻效果,“往来轻”以轻盈的姿态强化河灯漂浮的悠然之态。此联动静结合,从视觉(光影)与触觉(轻捷)双重角度,细腻呈现河灯在湖面上的飘逸之姿,暗含诗人对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细腻观察。尾联:“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以反问收束,“何用烧银烛”强调河灯与月光的明亮已足够照亮湖面,无需人工烛火;“上下花房映月荣”中,“花房”既指莲花状的灯体,又以“上下”呼应水面灯影与空中月色的交相辉映,形成“天上月、湖中灯、水面影”三位一体的光影奇观。此句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自然之光与人文之美融为一体,传递出对节令夜景的赞叹与物我相谐的悠然心境。
下一篇:清·朱彝尊《洞仙歌·仲冬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