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yuán
guān
dēng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3
tài
chéng
jìng
miàn
píng
biān
jiā
jǐng
xiāo
shēng
mǎn
xīng
dǒu
hán
qiū
lěng
wàn
duǒ
jīn
lián
chè
míng
zhú
làng
jīng
ōu
guāng
yǐng
xuàn
suí
fēng
tiē
wěi
wǎng
lái
qīng
fàn
zhōu
yòng
shāo
yín
zhú
shàng
xià
huā
fáng
yìng
yuè
róng

译文

太液池澄澈的水波如镜面般平滑,无边的美妙景色在这中秋之夜悄然生发。满湖的河灯宛如星斗,涵映着秋夜的清冷,千万朵金莲状的灯盏,在水面彻夜通明。河灯逐浪起伏,惊起鸥鸟,光影闪烁迷眩,它们随风轻拂芦苇,往来漂动轻盈自在。泛舟湖上何须点燃银烛照明,上下辉映的莲花灯房,与明月共同绽放光华。

逐句剖析

"太液澄波镜面平":太液池澄澈的水波如镜面般平滑,

"无边佳景此宵生":无边的美妙景色在这中秋之夜悄然生发。

"满湖星斗涵秋冷":满湖的河灯宛如星斗,涵映着秋夜的清冷,

"万朵金莲彻夜明":千万朵金莲状的灯盏,在水面彻夜通明。

"逐浪惊鸥光影眩":河灯逐浪起伏,惊起鸥鸟,光影闪烁迷眩,

"随风贴苇往来轻":它们随风轻拂芦苇,往来漂动轻盈自在。

"泛舟何用烧银烛":泛舟湖上何须点燃银烛照明,

"上下花房映月荣":上下辉映的莲花灯房,与明月共同绽放光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元观河灯》是清代乾隆皇帝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描绘太液池水面平静如镜,展现了中元夜这里的静谧美景;颔联写满湖倒映着秋夜冷寂的星斗,万朵金莲状的河灯彻夜明亮,将自然景象与河灯之美相结合。颈联写河灯逐浪令鸥鸟受惊、光影迷眩,又随风贴着芦苇轻盈往来,呈现出动态的画面;尾联说泛舟无需点燃银烛,上下的灯影与月光交相辉映。全诗通过对中元夜太液池河灯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元节放河灯的民俗场景与湖光灯影的交融之美,具有一定的画面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以比喻开篇,将太液池的澄澈水波比作“镜面”,凸显湖面的平静如镜,为全诗奠定清冷静谧的视觉基调。“无边佳景此宵生”点明中元节夜晚的独特意趣,“生”字暗含美景随夜色悄然浮现的动态感,既交代观灯的时间与环境,又流露出诗人对节令景致的期待与欣赏。颔联:“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运用双重比喻:以“星斗”喻漂浮的河灯,暗合“中元放灯如星落湖面”的民俗意象,“涵秋冷”三字既写秋夜的清寒,又借水波的涵映赋予河灯清冷而璀璨的光泽;“万朵金莲”则以莲花灯的具体形态,凸显灯盏数量之多与彻夜通明的盛景。两句对仗工整,通过自然意象(星斗、秋冷)与人文物象(金莲、灯明)的融合,展现节令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颈联:“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聚焦河灯的动态描写:“逐浪”“随风”以动词勾勒灯随水流漂动的轨迹,“惊鸥”“贴苇”则通过鸥鸟惊起、轻拂芦苇的细节,赋予画面灵动感;“光影眩”状写波光与灯影交叠的迷幻效果,“往来轻”以轻盈的姿态强化河灯漂浮的悠然之态。此联动静结合,从视觉(光影)与触觉(轻捷)双重角度,细腻呈现河灯在湖面上的飘逸之姿,暗含诗人对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细腻观察。尾联:“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以反问收束,“何用烧银烛”强调河灯与月光的明亮已足够照亮湖面,无需人工烛火;“上下花房映月荣”中,“花房”既指莲花状的灯体,又以“上下”呼应水面灯影与空中月色的交相辉映,形成“天上月、湖中灯、水面影”三位一体的光影奇观。此句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自然之光与人文之美融为一体,传递出对节令夜景的赞叹与物我相谐的悠然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石达开《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下一篇:清·朱彝尊《洞仙歌·仲冬二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