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荡桥边理钓筒":藕荡桥边你手执钓竿静坐沉醉其间,
# 钓筒:插在水里捕鱼的竹器。,藕荡桥:严绳孙无锡西洋溪宅第附近的一座桥,严绳孙以此而自号藕荡渔人。
"苎萝西去五湖东":偶尔抬头,苎萝山就从西边出现,回首又看见太湖在东边流淌。
# 五湖: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苎萝:苎萝山,在浙江诸暨市南。
"笔床茶灶太从容":于是,你执笔研磨,描画江山绿水、飞鸟香荷,更有旁边茶炉白烟袅袅、清香四溢。
# 从容:镇定,不慌张。,茶灶:烹茶的小炉灶。,笔床: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
"况有短墙银杏雨":斜斜细雨滋润着矮墙边的银杏树,
# 银杏:即白果树,又名公孙树、鸭脚等。,短墙:矮墙。
"更兼高阁玉兰风":书架上的玉兰花也散发出清新芳香。
# 玉兰:花木名,落叶乔木,花瓣九片,色白,芳香如兰,故名。,高阁:放置书籍、器物的高架子。
"画眉闲了画芙蓉":这样闲适而美好的日子,笑看她的容颜,执画笔轻扫蛾眉,然后一起泛舟湖上。
# 芙蓉:指严氏故乡无锡的笑蓉湖(在无锡西北,又名射贵湖、无锡湖)。,画眉:指汉张敞为妻子画眉之故实,喻夫妻和美。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友词。上片描绘好友严绳孙归乡后的隐居生活,闲适悠然;下片勾勒其隐居环境,尽显清幽。词中饱含对友人的怀念,风格清新雅致,体现出纳兰对友人潇洒悠闲生活的赞赏、向往,还隐现儒道文化影响的痕迹。
2. 写作手法
用典:“画眉闲了画芙蓉”一句,引用“张敞画眉”的典故,以张敞为妻子画眉展现夫妻恩爱,来暗示词中荪友夫妻关系和睦,增添了文化底蕴,使情感表达更含蓄委婉,让读者通过熟知典故迅速领会词人要传递的荪友家庭生活和谐这一信息。融情于景:“藕荡桥边埋钓筒,苎萝西去五湖东”,词人把荪友沉醉垂钓、泛舟五湖的悠然之态融入藕荡桥、苎萝山、五湖这些自然山水景色之中,不着痕迹地表达出对荪友潇洒生活的赞赏。“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借短墙、银杏、高阁、玉兰、风雨等景致,将闲适情怀具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种悠然自得,情与景相互交融,意境深远。想象:“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词人凭借想象,为读者勾勒出雨中银杏的晶莹剔透、风中玉兰的婀娜摇曳,仿若亲眼看到雨滴顺着银杏叶片滑落,听到风吹玉兰花瓣簌簌作响,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细节。而“画眉闲了画芙蓉”一句,更是突破现实场景,想象荪友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刻,先是为妻子精心画眉,展现夫妻间的柔情蜜意,之后又携手共赏芙蓉(或是泛舟芙蓉湖),将家庭的和美与寄情山水的闲适完美融合,拓展了词的情感深度与画面广度,使整首词充满了浪漫色彩与生活情趣。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藕荡桥边埋钓筒,苎萝西去五湖东”,一个“埋”字,将荪友沉醉垂钓的痴迷之态尽显无遗,勾勒出他在藕荡桥边悠然闲适、尽享垂钓之乐的惬意生活,令人心生艳羡。而“苎萝西去五湖东”,进一步拓展这种潇洒,东西方位的对举,恰似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随性自在,于湖光山色间肆意泛舟,好不逍遥。随后“笔床茶灶太从容”,描绘出藕荡桥边的夏日胜景:绿水悠悠,柳丝摇曳,荷叶亭亭。荪友置身其间,时而垂竿,沉醉鱼趣;时而抬眸,赏苎萝山色、太湖波光;兴之所至,挥笔绘就江山秀色,茶灶青烟袅袅,茶香四溢。上片以景开篇,借景写人,将荪友的山水逸趣展露无遗,字里行间满是容若对其潇洒生活的称许与向往。下片承接上片闲适基调,“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况有”“更兼”层层递进,短墙下银杏于雨中更显娇俏,高阁旁玉兰随风送香,这般景致,让闲适之意愈发浓郁。末句“画眉闲了画芙蓉”,“画眉”巧用“张敞画眉”典故,尽显夫妻情深;“芙蓉”既指荷花,寓意家庭和美,又可解为无锡“芙蓉湖”,与前文藕荡桥、五湖景致呼应,描绘出闲暇时夫妻相伴,赏银杏、嗅玉兰,为爱人描眉梳妆后,共游芙蓉湖、寄情山水的美好画面,悠然闲适之感扑面而来。
4. 作品点评
全词风格清新雅致,把好友隐居生活的种种情趣展露无遗,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如同泉涌,毫无保留地倾泻于字里行间。
# 此篇作法别致,即全从对面写来,全是想象之语。作者满怀深情地描绘了南故里的荪友的生活情景,不言自己对友人的怀念,而是写对方归隐之放情自乐。此种写法便显得更为深透,更加倍地表达出思念友人的情怀。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吴藻《如梦令·燕子未随春去》
下一篇:清·冷士嵋《过文与也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