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ān
yāng
zhào
zhī
liù
shí
sān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3
shān
tóu
huā
mǎn
lín
shí
xià
shuǐ
shēn
shēn
qiè
shān
cháng
zài
yǎn
láng
shí
běn
xīn

译文

伍子胥山头上鲜花布满树林,石佛寺下面江水深不见底。我好似胥山长久地出现在眼前,你就像石佛本来没有心思。

逐句剖析

"伍胥山头花满林":伍子胥山头上鲜花布满树林,

# 伍胥山:即胥山。

"石佛寺下水深深":石佛寺下面江水深不见底。

# 石佛寺:寺名,乃唐之古刹,在兴附近。

"妾似胥山长在眼":我好似胥山长久地出现在眼前,

# 胥山:在城东十八里。石佛寺,唐刹。

"郎如石佛本无心":你就像石佛本来没有心思。

# 石佛本无心:责怨情郎不解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鸳鸯湖棹歌之六十三》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伍胥山和石佛寺为背景。诗人通过描绘伍胥山花满林的美景和石佛寺下深深的水,将自己与爱人的情感巧妙融入其中。以“妾似胥山”表达自己深情难忘,以“郎如石佛”诉说爱人无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抒发了女子在爱情中的哀怨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鸳鸯湖棹歌之六十三》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写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客居异乡的朱彝尊在追忆往昔时,挥笔写下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家乡的风土人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描绘了伍胥山头繁花满林,石佛寺下河水幽深的景象。以胥山和石佛,表达女子对爱情的复杂感受,她眼中的爱人像胥山一样时刻在眼前,而对方却似石佛般无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妾似胥山长在眼”,将女子比作胥山,说自己就像胥山一样永远在男子眼前,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痴情,时刻关注着对方;“郎如石佛本无心”,把男子比作石佛,指出男子像石佛一样没有真心,形象地刻画出女子心中男子的薄情形象。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地展现出女子的情感状态和对男子的怨叹。

3. 分段赏析

首句:“伍胥山头花满林”,此句描绘伍胥山上鲜花盛开,布满树林的美好景象。“伍胥山”点明地点,“花满林”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浪漫的基调,同时也暗示女子内心美好的情感,就如同这满林的花朵般绚烂。次句:“石佛寺下水深深”,描写石佛寺下江水幽深的情景。“石佛寺”进一步明确地点,“水深深”不仅写出了实际的水深,更象征着女子内心的情感深沉且复杂,有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感,也为下文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第三句:“妾似胥山长在眼”,意思是“我好似胥山长久地出现在眼前”。女子将自己比作伍胥山,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时刻都在爱人的视线中,时刻都在思念着对方,体现出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末句:“郎如石佛本无心”,即“你就像石佛本来没有心思”。把男子比作石佛,“本无心”生动地刻画出男子在女子心中的冷漠形象,女子觉得男子对自己没有感情,如同石佛一般无动于衷,表达出女子在爱情中的哀怨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虞美人·为梁汾赋》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