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对酒":几欲举杯,对酒无言,
"折尽风前柳":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
"若问看花情绪":若问此刻赏花的心境,
"似当日、怎能彀":再难如当初那般纯粹完满。
# 彀:同“够”。
"休为西风瘦":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
"痛饮频搔首":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
# 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
"自古青蝇白璧":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
# 青蝇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
"天已早安排就":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怀人题材的词。词人借着重聚饮酒的场景,回顾往昔、审视当下,描绘了岁月流逝、人事已非的画面,营造出落寞、伤感的氛围,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喟叹,字里行间饱含沧桑之感,以深沉的笔触、凄婉的格调,引发读者对生命历程变幻莫测的共鸣,尽显内心的沉痛与怅惘。
2. 写作手法
比喻:“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运用比喻,把小人谗谤君子比作青蝇污白璧,借古讽今,表达对世事不公的愤愤不平,又以“天已早安排就”显露出无奈,体现出纳兰性德的清傲与旷达。化用:“折尽风前柳”化用“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借折柳这一传统送别意象点明送别主题,“尽”字夸张地展现词人不舍深情。下阕,“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化用李清照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劝慰友人莫要因离别而黯然消瘦,应狂歌痛饮;同时“痛饮频搔首”还引申自白居易诗句“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将友人视作知己,既是慰友也是慰己,情感真挚。
3. 分段赏析
上阕:“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开篇营造出一种凝重又伤感的氛围,“重来”暗示此前已有多次相聚离别,此番再度重逢,把酒言欢之际,却又面临分离。“折尽风前柳”作为关键意象,直击送别主题,古人以“折柳”寓意送别,饱含惜别之意,而一个“尽”字更是力透纸背,仿若词人试图折下每一根风中摇曳的柳枝,方能倾尽对友人离去的不舍眷恋,那是一种近乎执拗的深情,要将所有的牵挂与不舍都寄托在这柳枝之上。“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此句笔触细腻,由折柳送别巧妙转至看花情绪。往昔一同赏花,兴致盎然,如今即将分别,心境全然不同。以问句形式道出内心的失落,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深情。“似当日”三字牵出回忆,与当下的落寞形成鲜明对照,“怎能彀”直白地宣泄出因离别而生的惆怅,连赏花的闲情逸致都已消散,离别的愁绪如阴霾笼罩,挥之不去。下阕:“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起句化用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笔锋一转,从伤别过渡到对友人的劝慰。秋风萧瑟,本易引人感伤,词人却劝友人莫要像李清照笔下之人,因西风而憔悴消瘦,沉沦于离情别绪。“痛饮频搔首”进一步深化这种情绪,既承接上文的劝勉,又融入白居易“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之意,将友人引为知心挚友,借频繁举杯、搔首感慨,传递出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豁达,实则是在借酒消愁,既是安慰友人莫要伤怀,亦是自我排解内心的苦闷。“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这两句陡然将视角从个人的离别愁绪拓展到对世事沧桑的喟叹。“青蝇白璧”,形象地描绘出小人污蔑诋毁君子,玷污其清白的丑恶行径,直言此现象古已有之。“天已早安排就”则带有一种宿命论的无奈,仿佛世间的不公、清白之人遭受的冤屈,皆是上天预先写好的剧本。词人虽愤懑于这种黑白颠倒,却又在无奈中选择以清傲旷达之态面对,正如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所叹“蛾眉谣诼,古今同忌”,在沉默中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围绕别情展开,别具匠心。开篇述别情,后欲挣脱其束缚,故作旷达,可内心惆怅难消,一番辗转,还是回到离别哀愁里。文末以“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归结,视小人污蔑为上天安排,自我宽慰。词风凄婉,催人共鸣。
# 这是一首送别的词。友人被诬陷,不得不离去,诗人在安慰友人时,又为之愤愤不平。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 全词可谓凄婉哀绝,能催人生出同感来,读之百遍,犹不觉厌。
不详作家聂小睛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