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问江梅瘦几分":想问像江梅般清秀雅丽的她近来消瘦了几分,
# 江梅:野梅。此处以江梅喻离去的侍妾沈宛。
"只看愁损翠罗裙":只需要看她的翠罗裙宽松了多少。
# 翠罗裙:此处代指女子。,愁损:因愁情而使人消瘦。
"麝篝衾冷惜余熏":熏笼中的麝香已经燃烧殆尽,被子渐渐挡不住风寒,那一点余温最让人怜惜不过。
# 余熏:麝香燃后的余热。,麝篝:燃烧麝香的熏笼。
"可耐暮寒长倚竹":无可奈何,她在寒冷的暮色中久久地倚靠着修竹,
# 可耐:可奈,无可奈何。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便教春好不开门":纵然是春光无限好,她也懒得开门走出去。
# 便教:即便是,纵然是。
"枇杷花底校书人":只在枇杷花下,静静的写诗填词而已。
# 枇杷花底校书人:原指唐蜀妓薛涛,后为妓女之雅称。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闭门居。”后因称妓女所居为“枇杷门巷”。这里借指花下读书之人。校:校订、校勘,此处为研读之意。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描写问江梅瘦损、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暮寒倚竹、春好闭门,枇杷花底较书人的情景,展现了闲愁萦绕的心境,表达了暮春时节的孤寂与淡淡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化用:“枇杷花底较书人”化用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中“枇杷花里闭门居”一句,原句描绘了才华横溢的薛涛于枇杷花簇拥的居所中闭门幽居的画面,词人化用此句,以“枇杷花底”承接原有的清幽意境,将“闭门居”转变为“较书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静谧与高雅格调,更赋予画面动态感与文化气息。“较书”这一行为,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仿佛能看到一位在枇杷花下专注校勘书籍的文人形象,极富画面感。比喻:“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将女子的消瘦比作江梅之瘦,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女子因愁而产生的外貌变化,同时也赋予江梅以人的情感,使江梅成为女子愁苦心境的象征。
3. 分段赏析
上片:“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由江梅起笔,或许是那“花稍小而疏瘦有韵”的梅花,总让词人不由自主想起他的宛妹。否则,词人不会感叹江边梅树瘦了几分,其实看她腰肢的清瘦便可知晓。显然,“欲问”两句用了互喻手法,以梅喻人又以人喻梅,看似说梅瘦,实则是人比梅更瘦。而人的瘦,并非发育不佳,而是因“愁”所致。为何而愁?下句“麝篝衾冷惜余熏”巧妙作了交代。正常语序应为“衾冷麝篝惜余熏”,转而描写室内景象:麝香熏笼独自燃着,被子因无人相拥而变冷,那熏香的余热让人怜惜。“惜”字既写熏香,也写女主人公追怀往事的心境,既是惜香,也是惜人,尽显春光里的愁闷无聊与寂寞无绪。下片:“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较书人。”着重刻画女子愁闷难耐、落寞失神的情态。开头两句对仗,正是《浣溪沙》词牌的妙处,容若写下“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描绘出女主角的生活:天色已晚,寒意渐生,她久久倚着竹子;即便春光正好,也不愿开门。春日明媚却闭门不出,至少暗示两种可能:一是心绪不佳,自我封闭;二是心系远方情郎,因得不到爱情慰藉,对撩人的春光也无动于衷。这女子究竟是谁?末句给出答案:“枇杷花底校书人”,当指沈宛,她立于枇杷花下,满是怅惘。“枇杷”与“琵琶”谐音,而琵琶在古诗词中常象征哀怨,不禁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此句简洁平易却幽婉深远,婉转道出一种今古之悲,淡淡的感伤油然而生。
4. 作品点评
上下片的前两句运用了折进之法,含蓄委婉的勾勒其形影与情态。“欲问”、“只看”,“可耐”、“便教”等词实现了翻转层进的效果。如此独特的笔法,强化了词中形象的憔悴之态和愁情的浓郁。整首词在语言表达上,尽显含蓄婉转之美,耐人细细品味。
# 词首二句以梅喻人,含蓄地道出她的愁情和思念。下片进一步写即使在春光大好之际她依然孤独地等待,无心赏春,进一步说明她的思念之深。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上一篇:清·冯班《题友人《听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