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
·
xiè
jiā
tíng
yuàn
cán
gē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xiè
jiā
tíng
yuàn
cán
gēng
yàn
宿
diāo
liáng
yuè
yín
qiáng
biàn
huā
cóng
biàn
xiāng
qíng
chéng
zhuī
líng
luò
yuān
yāng
xiē
wēi
liáng
shí
nián
qián
mèng
chǎng

译文

夜过残更,两人偎依庭院,燕子已在梁上栖息。墙壁也被月光染成银白色,花香阵降袭来,只是夜色昏暗,难以分辨发自哪丛花。一对爱侣完全沉浸在朦胧月色和温馨花香之中。然而,此情此案,已成追忆,昔日恋人,如今两地零落,洽似一对分离的鸳鸯。在雨后微寒中追念旧情,就如同十一年前做了一个梦。梦中的甜蜜幸福,转眼间化为无奈与忧伤。

逐句剖析

"谢家庭院残更立":夜过残更,两人偎依庭院,

# 残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时称残更。,谢家庭院:指南朝宋谢灵运家,灵运于会稽始宁县有依山傍水的庄园,后因用以代称贵族家园,亦指闺房。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及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都负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指闺中女子。

"燕宿雕梁":燕子已在梁上栖息。

# 雕梁:刻绘文采的屋梁。

"月度银墙":墙壁也被月光染成银白色,

# 银墙:月光下泛着银白颜色的墙壁。

"不辨花丛那辨香":花香阵降袭来,只是夜色昏暗,难以分辨发自哪丛花。一对爱侣完全沉浸在朦胧月色和温馨花香之中。

"此情已自成追忆":然而,此情此案,已成追忆,

"零落鸳鸯":昔日恋人,如今两地零落,洽似一对分离的鸳鸯。

"雨歇微凉":在雨后微寒中追念旧情,

# 歇:停止,停歇。

"十一年前梦一场":就如同十一年前做了一个梦。梦中的甜蜜幸福,转眼间化为无奈与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情思低回要眇,哀感缠绵。描写词人深夜独立旧居,见燕宿梁间、月光映墙,却再难寻觅亡妻的身影与气息。下片直抒胸臆,叹往日恩爱已成追忆,如今人如零落鸳鸯,最终以"十一年前梦"作结,将现实化为幻梦。词人回忆起十一年前的往事,感叹那些美好的时光如同做了一场梦,如今只能独自面对凄凉的现实‌。全词情思低回要眇,哀感缠绵,通过对旧居夜立的追忆,抒发了对亡妻卢氏深切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为悼念其原配妻子卢氏而作。卢氏于康熙十六年(1677)病逝,年仅21岁,两人感情深厚,他的离世给纳兰性德带来巨大打击,此后他写下大量悼亡词,此作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之作。通过庭院、双燕、月光等意象,具象化对亡妻的思念,表达了他对早逝爱妻的深切思念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词中既有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也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词人将现实中的孤独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交织在一起,使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对比:上片描绘的宁静而美好的庭院夜景,与下片中“零落鸳鸯”“十一年前梦一场”的凄凉和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失落和对往昔的无尽怀念。

3. 分段赏析

上阕:夜立庭院的孤寂与物是人非。开篇所写到的谢家庭院,也是在隐喻这是在写当下的实景,可以看出,这是纳兰在怀念一段情缘。“谢家庭院”借东晋谢氏家族的典故,暗指昔日与妻子共居的华美庭院,隐含对亡妻才德的追念。“残更立”夜将尽时独自伫立,凸显词人彻夜难眠的孤寂。“立”字凝练,如雕塑般静止,却暗含无尽哀思。“燕宿雕梁”梁上双燕相依而眠,反衬词人形单影只。“燕”的团聚与人的永别形成尖锐对比。通过“庭院—残更—双燕”的意象链,展现物是人非的刺痛感。燕子的“宿”是自然常态,而人的“立”是心理异态,静默中爆发哀伤。“月度银墙”月光冷冽地铺洒白墙,营造空寂凄清的视觉画面。“银”字既写月色,亦隐喻记忆的冰冷。“不辨花丛那辨香”化用元稹“取次花丛懒回顾”,暗示丧妻后感官与心灵的麻木。月光下的庭院本可赏花寻香,但词人已丧失辨别的能力。此处“花丛”与“香”或暗喻其他女子,强调对亡妻的忠贞不渝。下阕:追忆的虚化与人生的幻灭。下片开始的那句“此情已自成追忆”,更是证明上片是属于追忆往昔的情感了,而最后一句更是点明了这段情感的时间,是发生在十一年前,如梦一场的时光令这段情感逐渐模糊,但并没有被遗忘。“此情追忆”化用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自己也明白,这份感情只可追忆,无法挽回,所以这句词既道出了纳兰的悲伤,也道出了世事的无常。“零落鸳鸯”鸳鸯本喻夫妻恩爱,而“零落”则写生死相隔,美好意象的破碎更显惨痛。情感从具体思念升华为普遍性的人生慨叹。“零落”不仅是夫妻分离,更是生命美好状态的消逝。“雨歇微凉”雨后的凉意既是实写环境,亦映射内心的孤冷。“歇”字暗示哀伤永无休止。“十一年前梦一场”将漫长时光压缩为“一场梦”,“十一年”的具体数字与“梦”的虚幻感形成悖论,否定现实的真实性。末句是词眼,从时空维度解构生死——十一年光阴不过弹指,唯有痛苦永恒。这种“庄周梦蝶”式的哲学思考,使个人悼亡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叩问。

4. 作品点评

《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这首词情思低回要眇,哀感缠绵。词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在表达情感时含蓄而不直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艺术手法高超,感染力强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如上片的宁静与下片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情感的变化。同时,词中还运用了“谢家”等典故,增加了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总之,《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纳兰词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纳兰性德作为一代词人的卓越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哀乐无常,情感热烈到十二分,刻画到十二分。

清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贺双卿《望江南·春不见》

下一篇:清·崔述《冉氏烹狗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