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楼空":七夕的楼阁空荡无人,
# 乞巧楼空:“乞巧”三句:意谓适逢七夕佳节,但却孤独寂寞,令人反生愁绪。
"影娥池冷":映月的水池寒冷萧瑟,
# 影娥池:池名。《三辅黄图》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唐上官仪《咏雪应诏》:“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佳节只供愁叹":适逢七夕佳节,但却令人反生愁绪。
"丁宁休曝旧罗衣":叮咛不要曝晒那旧罗衣,
# 丁宁休曝旧罗衣:“丁宁”二句:谓叮咛不要曝晒那旧罗衣,因为那是她曾为我缝制过的,见到它更会引起我深重的愁怀。丁宁,同“叮咛”;罗衣,软而轻的丝制衣服。
"忆素手、":因为那是她曾为我缝制过的,
"为予缝绽":见到它更会引起我深重的愁怀。
"莲粉飘红":俯看荷塘上莲花飘零,
# 莲粉飘红:“莲粉”三句:谓俯看荷塘上莲花飘零,菱丝遮掩了碧波,而仰望长空又只有明星灿烂。莲粉,即莲花。
"菱丝翳碧":菱丝遮掩了碧波,
# 翳:遮掩之意。,菱丝:菱蔓。
"仰见明星空烂":而仰望长空又只有明星灿烂。
"亲持钿合梦中来":亲自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
# 钿合:金饰之盒。盒,古作“合”字。古代女子以此为定情之信物。
"信天上、":天上人间,
"人间非幻":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词。此篇约作于爱妻亡故之后,词中借楼空人去、物是人非之景抒伤感之情,又进而生发出梦幻般的奇想。全词表达了词人对爱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彼此之间感情的思念,感人至深。
2. 写作手法
用典:“钿盒”一句,典出《长恨歌》。纳兰擅化用前人词句,“今生钿盒表予心,祝天上人间相见”脱胎自“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凸显了纳兰性德压抑的相思苦痛,既然完不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宣言,就让我衷心祈祷,祈祷一个情比金坚的爱情诺言的实现——我们,天上人间相见。
3. 分段赏析
纳兰性德之妻卢氏,出身豪门望族,如锦绣丛中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二人琴瑟相和、心意相通,却无奈良缘短暂,卢氏婚后三载便香消玉殒。七夕本是古代女子最为心驰神往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若有喜子网挂于瓜上,则视为乞巧得应。”每至七夕,女子们备下精洁果品,焚香对月,既乞一双巧手工笔,亦祈一段美满姻缘,庭院间嬉闹声此起彼伏,满是欢愉。“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然去年此刻,卢氏于楼上拜月的身影犹然在目,今夕荡舟赏月的波痕却已消散无迹。当别家楼阁飘来女子的欢声笑语,纳兰府的亭台池榭间,唯有词人幽微的叹息在暮色中浮沉。“丁宁休曝旧罗衣”一句读来令人心碎——身为王孙公子,纳兰府中锦衣华裘无数,他却独独记挂一件旧衣,甚至反复叮嘱仆人切勿曝晒。皆因那衣衫上“忆素手为余缝绽”的针脚,密密麻麻织满亡妻的音容笑貌。他不愿时光的尘埃沾染这份回忆,更惧怕那细碎针脚勾连起锥心蚀骨的思念,令肝肠寸断。七月夏末秋初,池中藕花岁岁开谢,新红叠旧碧,本是自然时序。词人却偏说“莲粉飘红,菱丝掩碧,瘦了当初一半”——分明是人心因思念而消瘦,看尽草木皆带愁容。喜鹊能在天河架起鹊桥,却渡不过阴阳相隔的茫茫弱水。生时不能执手共老,所幸尚有来世之约。“钿盒”一句化用《长恨歌》典故,纳兰以“今生钿盒表予心,祝天上人间相见”脱胎于“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纳兰笔下,字字皆血泪,压抑的相思与痛楚喷薄欲出——若不能践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便只愿祈祷情比金坚,终有一日,天上人间再相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可“天上人间相见”的祈愿,又何尝不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凄丽与苍凉。
# 容若集中共有两首七夕词。《台城路·塞外七夕》联系行客不归、闺人愁绝,刻画的是生离的痛苦。这一首《鹊桥仙》则专就丧妻之痛立意,诉说的是死别的悲哀。全词写的虽然是对亡妻的怀念,但始终紧紧扣住‘七夕’这个题目,用典娴熟自如,能切合抒情的需要,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
# 此篇约作于爱妻亡故之后,词中表达了楼空人去,物是人非的伤感,又进而生发出梦幻般的奇想。亦实亦虚、饶有浪慢特色。
不详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朱祖谋《重山·晚过黄渡》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