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色自天种":香气与花色皆为天然孕育,
# 种:一作钟。,香色:一作秀气。
"千年岂易逢":千年岁月里岂是轻易能逢。
"开齐全未落":花开正盛却尚未零落,
"繁极欲相重":繁茂至极似要彼此叠重。
"冷湿朝如淡":晨露冷湿时色泽浅淡,
"晴干午更浓":晴日干燥中午香色更浓。
"风光新社燕":风光中是新来的社燕,
"时节旧春农":时节里正值旧岁春农。
"篱落欹临竹":歪斜的篱笆紧临绿竹,
"亭台盛间松":亭台周围遍植苍松。
"乱缘堪羡蚁":纷乱攀缘的蚂蚁惹人羡慕,
"深入不如蜂":深入花丛却不及蜜蜂从容。
"有影宜暄煦":有光影适宜温暖晴日,
"无言自冶容":无言语自有艳丽姿容。
"洞连非俗世":洞穴相连恍若非俗世界,
"溪静接仙踪":溪水宁静仿佛仙踪可逢。
"子熟河应变":桃花结子成熟时,传说中的河流也许会发生变化,
"根盘土已封":它的根盘绕着,土壤已经封护着它。
"西王潜爱惜":西王母暗中深加爱惜,
"东朔盗过从":东方朔曾偷偷地与桃花相伴。
"醉席眠英好":醉卧花席枕着落英真好,
"题诗恋景慵":想题诗句却恋景意慵。
"芳菲聊一望":这般芳菲只需一眼望去,
"何必在临邛":何必非要追寻到临邛。
晚唐诗人
薛能(817?~880?),唐代诗人。字大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会昌六年进士,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方镇从事、侍御史及都官、刑部员外郎等职。僖宗时,任忠武节度使,兵变时被杀。薛能耽癖于诗,日赋一章,平生作诗逾千篇,多寄酬题咏之作。其诗多写日常生活,吟咏与友人唱和,部分涉及现实政治题材。他尤擅作近体诗,常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如诗中多处提及“闲”字,表达自己潇洒、超脱之情怀。有《薛许昌集》10卷。
1. 分段赏析
“香色自天种,千年岂易逢。”两句总领全诗,揭示桃花的珍稀属性。“天种”强调其自然造化赋予的独特品质,“千年”以时间突出其难得一见。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桃花超越普通植物的神圣特质。“开齐全未落,繁极欲相重。”描绘桃花盛放的动态过程。“齐开”与“未落”,“繁极”与“相重”展现花团锦簇的视觉。两句通过递进式描写,精准捕捉桃花从初绽到极盛的生命状态。“冷湿朝如淡,晴干午更浓。”以工整对仗表现气候对花色的影响。“冷湿”与“晴干”构成气象对比,“淡”与“浓”形成色彩渐变。诗人敏锐观察到桃花在不同光照湿度下的呈色变化,体现其观察自然的细致程度。“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社燕” 作为春的信使,带来了新一年的蓬勃气息,“新” 点明了季节的更迭,“旧” 字则将笔触转向人间农事。通过新燕与旧农的对比,将自然的循环往复与人类活动巧妙融合。“篱落欹临竹,亭台盛间松。”构建空间意象。倾斜的竹篱与盛放的桃花形成动态平衡,亭台松柏则衬托桃花的柔美。诗人通过建筑与植物的空间关系,营造出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乱缘堪羡蚁,深入不如蜂。”运用微小生物视角。“羡蚁”写蚂蚁缘花而上的轻巧,“蜂”喻采蜜的深入。两句以虫豸活动反衬桃花结构的精微,体现诗人“体物入微”的创作特点。“有影宜暄煦,无言自冶容。”转入静态描写。“影”与“无言”突出桃花的静谧美,“暄煦”与“冶容”则暗含其温暖视觉感受。诗人通过矛盾修辞,展现桃花既明媚又含蓄的双重特质。“洞连非俗世,溪静接仙踪。”引入道教意象。“非俗世”“接仙踪”将桃花仙境化,与首联“天种”呼应。此联通过地理空间的宗教联想,提升桃花的超凡品格。“子熟河应变,根盘土已封。”转向植物生长周期。“河应变”暗用《诗经》“桃夭”典故,“根盘”表现桃树的生命力。两句在时间维度上完成从开花到结果的完整叙事。“西王潜爱惜,东朔盗过从。”糅合神话与历史。“西王”指西王母蟠桃传说,“东朔”用东方朔偷桃典故。诗人通过双重用典,强化桃花的长生寓意与文化积淀。“醉席眠英好,题诗恋景慵。”转入人文活动。“醉席”展现赏花雅趣,“题诗”记录创作情境。尾联将自然景物与文人生活结合,体现唐代咏物诗“物我交融”的典型特征。“芳菲聊一望,何必在临邛。”化用卓文君典故作结。“临邛”既实指蜀地,又暗喻风月场所。诗人以反问句式,表明纯粹的审美体验不必依附地理名胜,凸显其“重神韵轻形迹”的艺术。
上一篇:唐·李商隐《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下一篇:唐·温庭筠《晚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