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禽我是笼中鹤":我如同笼中受伤的鹤,困在贬谪之地,
"沉剑君为泉下龙":你似沉埋泉下的龙剑,永别人间。
"重纩犹存孤枕在":厚重的棉被与孤枕仍在,
"春衫无复旧裁缝":春天的衣衫却再无你裁制的针脚。
"检得旧书三四纸":整理旧物时捡到几页旧信,
"高低阔狭粗成行":字迹高低错落,行距宽窄不均,勉强成行。
# 粗:一作但。
"自言并食寻高事":信中说日子清苦,常常并餐而食,
"唯念山深驿路长":但我只牵挂你在深山驿路奔波,唯恐你身体劳累。
"公无渡河音响绝":《公无渡河》的乐声早已断绝,
"已隔前春复去秋":转眼间已隔了一春又一秋。
"今日闲窗拂尘土":今日在窗边拂去尘土,
"残弦犹迸钿箜篌":触碰残弦时,玳瑁箜篌仍迸出旧日声响。
# 钿:一作细。
"婢仆晒君余服用":婢仆晾晒你留下的衣物,
"娇痴稚女绕床行":年幼的女儿在床边嬉戏绕走。
"玉梳钿朵香胶解":你用过的玉梳,镶嵌的花钿胶已脱落,
"尽日风吹玳瑁筝":那把玳瑁古筝,终日任由风吹。
"伴客销愁长日饮":为消愁陪客饮酒,整日昏沉,
"偶然乘兴便醺醺":偶有兴致便喝得醺醺大醉。
"怪来醒后傍人泣":醒来见旁人落泪,十分疑惑,
"醉里时时错问君":原来我在醉中时时呼唤你的名字。
"我随楚泽波中梗":我如楚泽中随波逐流的断梗,
# 梗:一作水。
"君作咸阳泉下泥":你化作咸阳地下的尘土。
"百事无心值寒食":正值寒食节,我百事无心,
"身将稚女帐前啼":唯有抱着幼女在帐前痛哭。
"童稚痴狂撩乱走":年幼无知的孩子任性放纵、四处乱跑乱跳,
"绣毬花仗满堂前":在堂前追逐绣球花仗,
"病身一到繐帷下":我拖着病体走到灵帐下,
"还向临阶背日眠":背对阳光,在台阶旁黯然入眠。
"小于潘岳头先白":我比潘岳更年轻,却已满头白发,
"学取庄周泪莫多":想学庄周达观,让眼泪不再流多。
"止竟悲君须自省":终究要明白,悲叹你时须自我宽解,
"川流前后各风波":人生如川流,前后各有风波。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悼亡诗。为缅怀早逝的原配妻子韦丛,以这组诗作追忆往昔。诗中围绕旧衣、残书、断弦等生活细节,融入物是人非的感慨,将夫妻间的深厚情感与丧妻后的悲痛之情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曲折有致,读来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比喻:“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以“伤禽”“沉剑”自比和喻指亡妻,用笼中鹤的困厄、泉下龙的沉埋,暗喻人生的无奈与阴阳相隔的悲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以“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开篇,用“笼中鹤”自喻被贬的困顿处境,以“泉下龙”隐喻妻子的离世,两个意象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诗人在贬谪之地睹物思人,目光落在妻子生前亲手裁制的棉被与春衫上,“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器物尚存,而制衣之人却已不在,简洁的对比中,透露出无尽的物是人非之感。第二首: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入手。诗人在整理旧物时,发现妻子生前的几页信纸,“高低阔狭粗成行”的字迹虽不工整,却勾起了他对往昔生活的无限追忆。信中,妻子轻描淡写地提及“并食而炊”的清苦日子,转而表达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担忧。她将自己的艰辛视作寻常,唯独牵挂着丈夫在深山驿路上的安危,寥寥数语,一个贤淑体贴、无私奉献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诗人彼时正处于被贬的困境,重读这些文字,妻子生前的关怀体贴与当下的孤苦无依形成强烈反差,更添悲戚。第三首:围绕亡妻生前的乐器展开。“公无渡河音响绝,已隔前春复去秋”,箜篌的乐声已断绝许久,时光悄然流逝。当诗人在窗前拂去箜篌上的尘土,不经意间触动琴弦,“残弦犹迸钿箜篌”,那熟悉的乐声仿佛故人重现,然而眼前唯有蒙尘的乐器,人却已阴阳两隔,余韵悠长的乐声更衬托出此刻的寂静与凄凉。第四首:描绘了家中的一幕:婢仆晾晒着亡妻留下的衣物,年幼的女儿在床边嬉戏玩闹。“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玳瑁筝”,妻子用过的玉梳镶嵌的花朵已经脱落,曾经弹奏的玳瑁筝也在风中无人问津。诗人仿佛在向亡妻诉说着家中的琐事,语调平和却暗含深情,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妻子的敬重与思念。第五首: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丧妻之痛中借酒消愁,“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表面上是陪伴客人饮酒,实则是借酒麻痹自己。在强颜欢笑中,诗人内心的痛苦不断积聚,终于在某一刻“偶然乘兴”,倾杯痛饮,以致酩酊大醉。醉后,他忘记了妻子已经离世,“怪来醒后傍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醒来时看到旁人啜泣,才惊觉自己在醉梦中不断呼唤着妻子的名字,凄惶之态、悲痛之情,令人动容。第六首:恰逢寒食节,这个本应充满哀思的节日,更添诗人的伤感。“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在楚泽中的断梗,命运无常;而妻子则化作地下的泥土,永无相见之日。“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在寒食节里,诗人无心他事,只能抱着年幼的女儿在帐前痛哭,贬谪之苦与丧妻之痛交织在一起,更显悲怆。第七首:以女儿的天真烂漫与诗人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童稚痴狂撩乱走,绣球花仗满堂前”,年幼的女儿在堂前欢快地玩耍,对母亲的离世尚不能理解。而诗人“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拖着病弱的身躯来到灵帐之下,背对阳光而眠,不愿面对现实,满心皆是对亡妻的思念与哀伤。第八首:诗人试图自我开解。“小于潘岳头先白,学取庄周泪莫多”,他感叹自己年纪尚轻却已满头白发,想要效仿庄子超脱生死,不再流泪。然而,“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他终究明白,悲伤难以轻易消解,人生就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水,总是充满了波折与苦难。这种自我宽慰与难以释怀的矛盾,将诗人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一篇:唐·陈标《焦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