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bié
wáng
zhǎng
shǐ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2
bié
qiān
shēn
ēn
zhòng
bǎi
nián
zhèng
bēi
西
hòu
gèng
dòng
běi
liáng
piān
lǒng
hán
shān
guāng
liǎn
yān
zhōng
zhī
nán
zài
fèng
huái
怀
shān
rán

译文

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逐句剖析

"别路余千里":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

# 余:一作长。

"深恩重百年":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

# 百年:一辈子。

"正悲西候日":本来正在悲秋,

# 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称秋日为西候。

"更动北梁篇":又遇上了分别。

# 北梁:北边的桥,代指送别之地。梁:一作京。

"野色笼寒雾":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

"山光敛暮烟":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

"终知难再奉":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

# 奉:侍奉,照顾。

"怀德自潸然":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 潸然:流泪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别王长史》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五言律诗。首联以“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点明离别之遥与恩情之重,颔联“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直抒秋日离别的悲伤,颈联“寒烟笼浅水,落叶下乔木”以寒雾、落叶等意象渲染凄清氛围,尾联“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再次强调对王长史的感恩与不舍。全诗以秋景烘托离愁,情感深沉低回,着重抒发对王长史的感激与惜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勃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中举,获授朝散郎之职,后因作《斗鸡檄》被逐出沛王府。此后他西游蜀地,写下《秋日别王长史》。此诗创作于秋日与王长史分别之际,由于王勃曾受王长史恩惠,故而在诗中流露出深切的感激之情,甚至情动至潸然落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秋日送别时的千里别路、寒雾笼罩的野色与敛去暮烟的山光,表达了诗人对王长史深恩的感念以及深知难以再侍奉的悲戚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巧用“西候”“北梁”典故。“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指秋天;“北梁”出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指送别之地。诗中作者以“西候”点明秋日分别的时间,以“北梁”暗指送别场景,既避免直白表述,又借典故中蕴含的离别之意,含蓄烘托出与王长史分别时凄切伤感的氛围,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抒情韵味。借景抒情:“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近景的“野色”被“寒雾”笼罩,远景的“山光”被“暮烟”收敛,营造出朦胧、凄寒、凝重的画面。雾霭沉沉恰似诗人内心的悲伤与离情,挥散不去,以景衬情,情隐于景,让读者透过景物感受诗人心境,手法含蓄,情感表达深沉内敛,拓展诗歌意境空间。直抒胸臆:“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再次直抒胸臆,直白道出深知与王长史后会无期的无奈,“怀德”强调感恩,“潸然”则将情感宣泄推向顶点,泪水是感恩与不舍的具象化,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痛,与首联呼应,强化全诗情感脉络,结尾情感收束有力,余韵悠长。远近结合:“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野色笼寒雾”聚焦近处田野,寒雾弥漫尽显朦胧;“山光敛暮烟”远眺山峦,暮色中的山脉在烟雾里若隐若现。一近一远,绘就层次分明的秋日图景。融情于景:“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寒雾笼罩的田野、暮色中的山峦,画面凄清苍凉。诗人将离别时的悲伤、不舍之情,悄然融入这秋景之中,借景传情,使离情别绪如雾霭般萦绕,更显深沉绵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别路余千里,深恩重百年”,直抒胸臆地点明主题。“千里”极言分别后路途之遥,“百年”则强调恩情存续之久,以夸张的时空维度,将诗人与王长史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感恩戴德之心展露无遗。这两句以开阔的时空起笔,既形象地勾勒出二人分别后相隔的距离与情感联结的深度,又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真挚的情感基调,使离情别绪如千里长路般绵延不绝,似百年岁月般悠长厚重。颔联“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诗人借助典故深化情感表达。“西候”紧扣秋季,点明分别的时节,在传统认知中,秋天常与萧瑟、离别相连,自带悲戚氛围;“北梁”源自《楚辞·九怀》,代指送别之地,增添了文化底蕴与诗意色彩。诗人并未直接描绘分别场景,而是借这两个典故含蓄地点明时间与地点,巧妙地将个人的悲伤融入到传统的离别意象之中,使分别时的凄切之感在历史文化的映衬下愈发浓郁,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哀伤氛围,同时也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颈联“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笔锋一转,由情入景。宋代欧阳修曾指出:“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笔说·峡州诗说》)前句聚焦近景,田野被寒意浓浓的雾气所笼罩,给人以压抑、朦胧之感;后句着眼远景,山峦在暮色的烟雾中仿佛收敛了光芒,显得凝重而沉寂。诗人精心选取“寒雾”“暮烟”等极具秋日特征的意象,细腻地描绘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日黄昏图景。这景中饱含着诗人浓烈的离愁别绪,借景抒情,让悲伤凄凉的心境与寒雾笼罩、暮烟凝聚的景色浑然一体,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余味悠长。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直抒胸臆地收束全篇。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与王长史今后相聚的机会渺茫,直言“难再奉”,将分别后的失落与惆怅直白道出。而“怀德”二字则再次强调对王长史恩德的铭记与感激,正因深知重逢无望,感念对方恩德的情绪便愈发强烈,以至于“潸然”泪下。尾联将诗人内心的不舍、悲伤与感恩之情推向高潮,简洁而有力地收束全诗,使整首诗的情感脉络清晰完整,真挚动人,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与景相互交融,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勃诗《秋日别王长史》篇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句很是别致,细想“笼”字和“敛”字由主动句变被动句尤其蕴意深含。野色因寒雾笼罩而显色杂斑驳,山光因暮烟之染泽使其模糊而不透。光泽四射之山,光象是收敛其光芒变得含混。总因送别、离情潸然、强忍而不能明示之故也。

不详周亚鸣

# 《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融情于景,风味隽永。文则书疏之文,志气盘桓。

现代钱基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四首》

下一篇:唐·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