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jiù
yuàn

朝代:清作者:蒋超浏览量:3
jǐn
xiù
cán
cuì
dài
chén
lóu
tái
jìn
chí
yān
huāng
yuán
zhǒng
piáo
ér
cài
zhàn
qín
huái
jiù
chūn

译文

当年穿着锦绣衣袖的歌女,歌声早已停歇,她们描画青眉的容颜也已化作尘土,往日的亭台楼阁全都坍塌殆尽,那曲折幽深的池塘也被泥沙填塞埋没。如今荒芜的园子里,只长着一种叫瓢儿菜的蔬菜,这菜独自占据着秦淮河畔,往日曾满是繁华春光的地方。

逐句剖析

"锦袖歌残翠黛尘":当年穿着锦绣衣袖的歌女,歌声早已停歇,她们描画青眉的容颜也已化作尘土,

# 尘:用如动词,谓化为灰尘。,翠黛:本指美人的化妆,此处指美人。,锦袖:指穿锦绣衣裳的歌妓舞女。

"楼台塌尽曲池湮":往日的亭台楼阁全都坍塌殆尽,那曲折幽深的池塘也被泥沙填塞埋没。

# 湮:湮没,淤塞。,曲池:婉曲的池水。

"荒园一种瓢儿菜":如今荒芜的园子里,只长着一种叫瓢儿菜的蔬菜,

# 瓢儿菜:即瓜菜。旧时南京春初的著名蔬菜,菜叶如瓢。

"独占秦淮旧日春":这菜独自占据着秦淮河畔,往日曾满是繁华春光的地方。

#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西北流贯南京城,又西北入大江。秦时所凿,故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旧院》为清代蒋超所作七言绝句。诗人选取极小视角,借金陵旧院的历史变迁,勾勒出时代更迭与世事沧桑的全貌。诗中对比强烈:前两句写歌女凋零、楼台无存,后两句则绘瓢儿菜独占春光,通篇未加评论,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与回味空间。全诗构思精巧,长于写悲,以小见大且借景抒情,用委婉笔触流露深沉感伤。诗作描绘战乱后的秦淮景致,从旧院一角折射历史全貌,前后两部分形成对照,前半写歌女零落,后半写瓢儿菜依旧,而以瓢儿菜的“占春”,更反衬出周遭的荒凉破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淮河畔的金陵旧院,曾是明代歌舞喧嚣的风月之地,清兵南下时毁于战火。曹大章在《秦淮士女表》中记载:“当时二十四楼,分列秦淮之市,其后遂毁,所存独六院而已,所艳独旧院而已。”诗人借创作此诗,既哀悼明朝的覆灭,也慨叹金陵的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借金陵旧院“歌残”“楼塌”“池湮”的残景与荒园瓢儿菜,写出昔日秦淮繁华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惋惜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运用对比,前两句“残歌女,尘作土”“楼台尽,池已湮”,写旧院往昔歌女、楼台的繁华;后两句“瓢儿菜,独占春”,绘如今菜蔬丛生的荒凉。今昔鲜明对比,凸显金陵由盛转衰,寄寓明亡后世事沧桑的悲叹。以小见大:诗人以小见大,聚焦金陵旧院这一微小视角。借“残歌女”“湮池台”“瓢儿菜”,从旧院兴衰,见金陵乃至明朝的历史变迁,以局部细节,展现人世沧桑、王朝覆灭的历史图景。借景抒情:全诗借景抒情,“歌残尘土,楼台池湮,瓢菜占春”之景,寄寓明亡后金陵衰落的感伤。诗人不直抒感慨,以衰败、荒凉之景,藏对王朝覆灭的叹惋,情与景融,含蓄深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是乐景,菜蔬生机与旧院衰败、金陵衰落形成反差。以春景之“乐”,衬明亡后沧桑之“哀”,强化历史变迁的哀伤,使悲情更浓郁。虚实结合:虚写往昔,“歌女唱彻、楼台宴欢、秦淮盛景”是记忆中的繁华(虚);实写当下,“歌残化尘、楼阁成墟、瓢菜满苑”是眼前的荒凉(实)。虚实交织,拓开时空,深蕴明亡后昔盛今衰的喟叹。

3. 分段赏析

首句“锦袖歌残翠黛尘”“锦袖”代指身着华丽服饰的歌女,“翠黛”本指女子眉毛,这里也代指歌女。“残”和“尘”表明当年那些歌声婉转、容貌艳丽的歌女早已香消玉殒,曾经的歌舞升平也已不复存在,描绘出一幅繁华不再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次句“楼台塌尽曲池湮”此句进一步描绘金陵旧院的破败。“塌尽”“湮”形象地写出了楼台倒塌、曲池干涸埋没的情景。曾经雕梁画栋的楼台、曲折优美的水池,如今都已成为废墟,暗示了昔日金陵旧院的辉煌已彻底消逝,只剩下一片荒芜,强化了诗歌的悲凉氛围。三、四句“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诗人将笔触转向荒园中的瓢儿菜。在这荒芜的旧院中,只有瓢儿菜独自生长。“一种”“独占”强调了荒园的荒凉,曾经满园春色、繁花似锦的秦淮畔,如今竟只有普通的瓢儿菜装点春光,突出了世事的变迁。“旧日春”则暗含今昔对比,秦淮的春天依旧,但旧院已面目全非,昔日的繁华风流已如过眼云烟,只剩下无尽的荒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明亡的感伤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极浓丽地,偏写得荒凉如许,感慨系之。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

# 本诗写今昔兴亡之感,用一种最常见最贱的蔬菜——瓢儿菜来暗示今日旧院之荒圮,与舞榭歌台表征的繁华历史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蒋寅《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1 诗歌卷 6》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林则徐《柬全小汀(其一)》

下一篇:清·吴保初《乙巳游日本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