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吟成促渡江":皇后骑在马上吟成诗句,催促皇帝挥戈渡江,
# 马上吟成促渡江:辽代皇后多姓萧,且多有被黜者,其中道宗皇后,小字观音,有姿色,能诗善乐舞,曾作诗《伏虎林应制》,其句云:“‘威风万单压南邦、东云能翻鸭绿江。’讽谏皇帝之好猎。”促:催促。
"分明闲气属闺房":无端厄运偏落深宫内院。
# 闺房:本指女子之卧房,此处代指萧观音。,闲气:《春秋孔演图》谓:“正气为帝,闲气为臣。”
"生憎久闭金铺暗":最恨那金门紧闭、暗无天日,
# 金铺暗:萧观音被谗而死,死前作有十首《回心词》,其一有:“扫深殿,闲久铜铺暗”之句(见《焚椒录》)。金铺,门之美称。唐包佶《朝拜元殿》:“宫前石马对中峰,云里金铺闭几重。”,生憎:最恨、偏恨。唐卢照邻《长安古意》:“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花冷回心玉一床":花影孤寂,玉床空冷夜未央。
# 玉一床:喻满床清冷的月色。萧观音《回心词·其七》有“笑妾新铺玉一床”句。玉,此处代指月色。宋黄庭坚《念奴娇》:“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此二句意谓萧观音被幽囚冷宫,宫门紧闭,凄清孤苦,唯有一床明月相守。,回心:指回心院。高宗之王皇后及淑妃萧氏被武则天幽囚,高宗去偷看她们,她们便要求高宗将囚室改名“回心院”,以示高宗回心转意(见《新唐书·王皇后传》)。
"添哽咽":添几声哽咽,
"足凄凉":添几分凄凉。
# 足凄凉:用王彦泓(次回)《寒踪》:“自怜身世凄凉足,单占名花第一名”句意。
"谁教生得满身香":谁让一身才华暗香惹祸端?
# 谁教生得满身香:萧观音《回心词·其九》:“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
"只今西海年年月":到如今西海明月依旧高悬,
# 西海:本指传说中之西方神海。此处指帝京中之太液池。唐长安城北大明宫含凉殿北(今西安市东北)有太液池,池分东、西两部,西部较大,称西海。又,今北京之北海、中海、南海元明时亦称太液池,因其在皇城之西,故又称西苑、西苑太液池、西海子。从词意看,这里大约是指北京之西海子。,只今:如今。
"犹为萧家照断肠":仍为萧家血脉洒尽血泪断肠。
# 萧家:指萧观音家。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词。此词借咏辽代懿德皇后萧观音才貌双绝却遭谗被害的悲剧,既叹其“满身香”招致的薄命红颜之悲,又讽帝王权术对才女的摧残,末句借西海明月映照千年遗恨,哀婉中暗含对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深沉叩问。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末句“只今西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以景结情。借“西海”(苍茫水域)与“年年月”(永恒明月),构建时空苍凉的意境。月光“照断肠”将抽象悲情具象化,以自然之景暗喻萧观音悲剧的永恒性与宿命感。作者不直抒哀痛,而以月色绵延千年之景收尾,使情感在景物的旷远中沉淀,引发读者对历史悲剧的深沉叩问。
3. 分段赏析
上片:“马上吟成促渡江,分明闲气属闺房”:开篇写萧观音才情卓绝,却因宫廷倾轧被紧急召见,点明其才华与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皇权的桎梏。“生憎久闭金铺暗,花冷回心玉一床”以“金铺暗”(华贵门饰黯淡)喻失宠后的孤寂,与“玉一床”(尊贵身份)形成反差;“花冷”暗指心志寒凉,展现才女被困于深宫的凄凉境遇。下片:“添哽咽,足凄凉”直抒胸臆,叠词强化悲怆情绪,呼应上片对萧观音命运的慨叹。“谁教生得满身香”以反诘语气暗含讽刺——才华德行反成祸根,揭露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逻辑。末两句“只今西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以明月亘古不变的意象,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红颜薄命的永恒叩问,苍凉中透出历史宿命感。
4. 作品点评
诗人借此题材赋词,以“才色过人多薄命”为旨归。“谁教生得满身香”一句,既含蓄典雅又暗含郁悒,透露出诗人内心深藏的幽愤。结尾处以景语收束,更显意境高远而余韵悠长。
# 张纯修《饮水诗词集》与此字句多异。词盖咏辽懿德皇后萧观音奴事,近出饶宗颐《词籍考》卷七尝述及:案懿德后《辽史》有传,王鼎《焚椒录》记其事尤详。后工文,应对敏捷,尝从猎伏虎林,应制赋诗日:“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道宗大喜,呼为‘女中才子’性德词首二句即切此。“间气”,辞出《春秋演孔图》“间气为臣”,用赞萧后之才调杰出。张端义《贵耳集》赞李易安词“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同此,有以今口语解为“夫妻间生闲气”者,非独乖误词旨,亦令皮日休、高仲武错愕于千载之下。“花笑三韩”,出辽后《回心院词》:“谁教生得满身香”,则出所谓“十香淫词”。唯“青海”二句,嫌敷演成篇,漫无着落。
近代赵秀亭《纳兰丛话》(续)
上一篇:清·乾隆《题宁远祖氏石坊》
下一篇:清·况周颐《浣溪沙·一向温存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