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秋草暮萋萋":暮色里,水边秋草长得茂密萋萋,
# 萋萋:指草茂盛的样子。
"欲驻残阳恨马蹄":我想留住西沉的残阳,却恼恨马蹄声声催行急。
# 恨:一作去。
"曾是管弦同醉伴":曾经我们是同醉在管弦乐中的伙伴,
"一声歌尽各东西":一曲歌唱罢,彼此便要各自奔东西。
# 尽:一作断。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1. 分段赏析
“水边秋草暮萋萋”是送别场景的环境描写。暮色中水边秋草茂盛纷乱,“萋萋”叠词既状秋草之态,又暗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离愁典故,以萧瑟秋景渲染离别时的苍凉氛围,为全诗奠定伤感基调。“欲驻残阳恨马蹄”刻画送别的动态与心理。“欲驻残阳”以拟人化想象,表达对相聚时光流逝的不舍;“恨马蹄”则因马蹄催行而迁怒于马,看似无理却真切展现出离别时挽留不得的焦急与怅惘,将抽象离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与情绪。“曾是管弦同醉伴”转入对往昔的追忆。诗人以“管弦同醉”概括昔日与友人宴饮欢聚的场景,“曾是”二字形成今昔时空的断裂,既点明彼此情谊深厚,又通过对欢乐往事的回溯,反衬当下离别的孤寂,为末句蓄势。“一声歌尽各东西”收束于离别瞬间的定格。酒宴上一曲终了,友人即各奔东西,“一声歌尽”以乐景写哀情,用欢聚的短暂(歌声易逝)对比离别的久长(各东西),语言看似平淡却蕴含巨大张力,将聚散无常的感慨与别后的茫然失落尽寓于戛然而止的叙事中,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下一篇:唐·李商隐《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