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二三子":我和你们几个兄弟,
# 吾与二三子: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二三子:语出《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平生结交深":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俱怀鸿鹄志":共同怀抱鸿鹄大志,
# 鸿鹄志:指远大的志向。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大雁。鹄:天鹅。
"昔有鶺鴒心":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 鶺鴒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诗经·小雅·常棣》:“鶺鴒在原,兄弟急难。”后世用鶺鴒以喻兄弟。,昔:一作“共”。
"逸气假毫翰":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
# 毫翰: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假:借助。,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
"清风在竹林":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 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
"达是酒中趣":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
# 达:旷达。一作“远”。
"琴上偶然音":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 琴上偶然音:语出《晋书·陶潜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兄弟相聚的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与兄弟在竹亭中逸笔抒情、共赏清风、把酒言欢、即兴抚琴的温馨场景,营造出闲适和谐的氛围,展现兄弟间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用典:“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一句,巧用“鸿鹄志”与“鶺鴒心”的典故。“鸿鹄志”原指像鸿鹄一样高远的志向,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人要有远大抱负。“鶺鴒心”源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鶺鴒鸟在原野,遇到急难相互救助,寓意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与相互扶持。作者在诗中以“鸿鹄志”表明兄弟们都怀有远大志向,以“鶺鴒心”体现兄弟之间如同鶺鴒鸟般彼此关爱、情谊深厚,借此展现兄弟间既具高远抱负又有浓厚亲情的美好关系。白描:“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简洁勾勒竹亭集会中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景,不加过多修饰,直观展现兄弟间的友爱之情。象征:“清风在竹林”以“竹”作为意象,象征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形象,通过“竹”的象征意义,凸显诗人及兄弟们的高尚志趣与超然品格。烘托:“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通过描绘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从侧面烘托诗人兄弟超然脱俗的品格,以外部事物凸显主体形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运用直抒胸臆之法,毫无保留地倾诉出诗人与兄弟们相识已久、情谊深厚,为全诗奠定了温情基调,让兄弟间的深厚情感开篇便直击人心。颔联“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巧用“鸿鹄志”“鶺鴒心”典故。“鸿鹄志”典出《史记·陈涉世家》,原指高远志向;“鶺鴒心”源自《诗经·小雅·常棣》,寓意兄弟情深。诗人借此表明兄弟皆有宏图大志,且彼此关爱扶持,用典使诗句内涵丰富,将兄弟间的壮志与深情完美融合。颈联“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以竹为清幽隐逸意象,继承魏晋风度,借竹林七贤喻指兄弟,烘托兄弟高雅志趣与脱俗品格,既切题又表达对出世生活向往。同时,此联也巧用白描,勾勒出兄弟于竹林挥毫、享受清风的惬意画面,尽显超脱世俗的逸气。尾联“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再次运用白描,生动描绘出兄弟于竹亭集会,饮酒作乐、随性抚琴的和谐场景,不着过多修饰,将兄弟间友爱、闲适的氛围全然展现,也巧妙协调了前文的“鸿鹄志”与“竹林”逸气,尽显孟浩然诗歌的韵味与才情,传递出兄弟相聚时悠然自得的美好心境。
4. 作品点评
《洗然弟竹亭》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雅致。孟浩然笔下多有冲淡自然之境,此诗中“逸气”与“清风”交织,尽显超脱世俗的潇洒。“逸气”既流露诗人高雅心境,也彰显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诗中,孟浩然巧妙调和“鸿鹄志”的壮志豪情与“竹林”“琴音”的清逸闲适,两种看似相悖的情感,在他的笔下自然交融,毫无违和。从志向抱负到竹林雅趣,从饮酒作乐到即兴抚琴,情感过渡流畅。此诗生动展现了孟浩然诗歌中“韵”的悠然与“才”的圆融,是其诗歌创作中情与境和谐统一的例子。
# “鸿鹄志”和“竹林”、“清风”、“逸气”并列,竟是那么自然,那么协调,似乎诗人觉得这“鸿鹄”只有从那青翠欲滴的“竹林”中冲天而起才是莫大的喜悦。这绝不是像庞德公那种身处乱世、真正绝望了的隐者所能道出,也不是后期他自己所能道出的。
现代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陈贻焮《孟浩然诗选》后记
# 诗写得恬淡自然,有豪情逸气。
现代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邓安生等《孟浩然诗选译》
下一篇:唐·赵嘏《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