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青楼望不遮":扬州城的大道两旁耸立着华丽的高楼,登楼眺望,
# 青楼:指豪华精美的楼房。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后常用指倡妓的居所。
"年时系马醉流霞":回想当年我曾在楼前系马,倾饮美酒,不觉沉醉了。
#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抱朴子。祛惑》:“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因以泛指美酒。,年时:当年或那时也。
"风前带是同心结":她在风前飘拂的裙带,系的同心结,
# 同心结: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交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徵。
"杯底人如解语花":在高高举起的酒杯下,她的颜容像解语的鲜花那样娇美。
# 解语花: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贵戚们在太液池边赏白莲花时,指着杨贵妃对左右说:“争如我解语花?”后因用以比喻美人。
"下杜城边南北路":下杜城边,大路贯通南北,
# 下杜: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故杜县西。
"上阑门外去来车":上阑门外,车子来来往往。
# 上阑:即“上兰”,在长安城西,与下杜均为长安繁华之地。此处代指女子居所附近。
"匆匆觉得扬州梦":这岁月匆匆,恍如一觉扬州之梦,
# 扬州梦:唐诗人杜牧管在扬州住过很久,沉沦下僚,生活放浪不检,纵情酒色,曾有《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检点闲愁在鬓华":试查点昔日的闲愁,都变成了鬓边星星的白发了。
# 鬓华:指鬓边的花白的头发。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感旧四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伤逝题材的诗。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往昔与恋人相处的美好场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温馨的氛围,表达了其对逝去爱情的无限怅惘与哀伤,字里行间满是岁月流逝、美好不再的遗憾与悲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联回忆过去在扬州与佳人相聚的欢乐时光,后两联则回到现实,描写如今的沧桑和惆怅,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哀伤,强化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细节描写:颔联“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通过对佳人裙带和容颜的细节刻画,生动地展现出与佳人相处的温馨场景,细腻地表达出两人之间的深情,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对那段感情的珍视。借景抒情:颈联“下杜城边南北路,上阑门外去来车”,借城边道路和门外车辆的繁忙景象,暗示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感慨,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扬州城大道旁青楼林立的繁华盛景,同时唤醒了诗人对往昔岁月中在此系马豪饮、沉醉于美酒佳酿的欢乐时光的回忆,为整首诗奠定了追忆往昔的情感基调。颔联“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则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了佳人的美丽与柔情万种:在微风的轻抚下,她裙带上的同心结缓缓飘动,似在无声地诉说着绵延不绝的情意;而在杯酒的映衬中,她的容颜更是娇艳如花,仿佛能够洞悉人心。这一联通过对佳人姿容与情态的传神描写,生动展示了与佳人相处时的温馨旖旎氛围以及两人之间浓烈的情意。颈联“下杜城边南北路,上阑门外去来车”将视角从青楼转向城外的道路,描绘了下杜城边的南北路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上阑门外车辆穿梭不息的繁忙景象,借此隐喻时光的匆匆流逝和世事的不断变迁。尾联“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巧妙化用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意,深刻抒发了诗人对那段如梦般的扬州生活的无限感慨。岁月如梭,如今往事如烟,只留下两鬓斑白的诗人独自感叹,满溢着岁月的沧桑和对往昔生活的深深怀念。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相见时的喜悦之情,而后四句则抒发了分别后的惆怅之意。通过以当时相聚之欢乐,来反衬如今离别之悲伤,使得前后情感对比极为强烈,从而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间两联,它们在结构上一承一转,不仅衔接严密如针线般细密,而且内涵深远、含蓄蕴藉,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